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王兴复,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

理大国迷雾 2025-10-31 15:51:19

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王兴复,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而晚年时,他却数次申请,想恢复国籍。 1950年,19岁的辽宁青年王兴复随志愿军第四兵站驻扎平安南道石岭里,负责物资调配运输。 当地少女吴玉实一家刚结束避难返乡,两个哥哥战死沙场,父亲体弱多病,17岁的她成为家中主要劳动力。 志愿军开展“助民劳动”时,王兴复常帮吴家挑水砍柴,发现这姑娘手臂有烫伤仍坚持干活时的坚韧让他动容。 兵站周末放映露天电影时,他总会多留个座位;吴玉实则偷偷学中文,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同志”“谢谢”等词汇。 1958年,当部队接到全员撤军命令时,王兴复已与吴玉实心有默契。他冒着受处分风险向兵站领导坦白:“让我留下娶她,什么惩罚都接受。” 按规定,志愿军与当地民众恋爱属严重违纪,但师部考虑到中朝友谊的特殊性,最终层层上报至中朝联合指挥部。 出乎意料的是,两国高层竟特批这段婚姻,前提是王兴复必须退出现役并放弃中国国籍。 朝鲜生活的艰辛远超预期,王兴复被分配到平壤第三华侨小学任教,月薪仅够买二十斤玉米面。夫妻俩住在漏雨的板房里,冬天靠烧松针取暖。 吴玉实为补贴家用,凌晨四点便去合作社糊纸盒,手指常被糨糊蚀出裂口。 最艰难时,王兴复曾用钢笔换土豆给怀孕妻子补充营养。 但最困难的是文化差异,—地孩童嘲笑他汉语发音“像牛叫”,邻居议论“中国女婿养不家”。这位曾在战场运输线上三天三夜不眠的硬汉,此刻在异国屋檐下学会了沉默。 1963年首次探亲,王兴复带妻儿回海城老家时,发现老母床头还留着他入伍前的布鞋,鞋底纳着“平安”二字。 吴玉实虽听不懂方言,却从婆婆颤抖的抚摸中感受到血脉呼唤。 返朝前夜,王兴复在鸭绿江边蹲了整宿,看对岸灯火如星点,突然想起兵站老兵的话:“衣裳破了能补,根断了难接。” 这次探亲点燃了他深藏的归国愿望,妻子察觉后坚定表示:“你为我放弃过一次祖国,这次我跟你走。” 1967年首次申请时,因中朝关系波动被搁置1974年再申请又遇特殊时期受阻。 王兴复不放弃,每周给中国驻朝使馆写信,甚至将退伍证照片和吴玉实哥哥的烈士证明一并寄去。 转机出现在1979年,使馆新任参赞发现他的档案特殊价值,作为中朝唯一官方认证的跨国婚姻案例,其归国可成为友好象征。 经过两年磋商,1981年终于拿到红头批文时,王兴复把脸埋进文件袋深吸墨香,仿佛闻到故乡泥土气息。 归国后的生活平淡却圆满。海城政府安排王兴复在变压器厂工作,七名子女中三人进入当地学校任教。 吴玉实学会包饺子、腌酸菜,晚年常坐在炕头给孙辈讲朝鲜童谣。 1992年王兴复退休那天,夫妻俩特意到丹东断桥合影,背后江水奔流,仿佛冲刷着三十载异国岁月。 他临终前对子女说:“我这一生像江面落叶,兜转大半圈终归故土,值了。”

0 阅读:3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