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了心要打垮中国?一股强大威胁来了!这回不是美国,普京却笑到了终局。 俄乌冲突刚爆发那会,西方车厂像潮水一样从俄罗斯退出去,大众、丰田、雷诺这些巨头打包走人,留下一堆空荡荡的经销商和生产线。 俄罗斯本土汽车业一下子就瘫了,本地品牌拉达和卡玛斯根本顶不住,产能跟不上,市场缺口大得吓人。 中国车企瞅准机会,蜂拥而入,奇瑞、长城、吉利这些名字开始在莫斯科街头到处可见,价格亲民,质量过硬,还特别耐寒。 俄罗斯人开车不怕零下几十度,买得飞起,到2024年,中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直线上升,占了六成多,出口量破了80万辆。 电动车和混动车尤其受欢迎,大家觉得这下子稳了,中俄关系铁杆,中国车能长久扎根。 谁知道风向转得这么快,进入2025年,俄罗斯政府出手了,先是把进口关税从15%拉到25%。 针对电动车加了额外费用,还搞了个报废利用税,旧车换新得交更多钱,这直接让中国车的价格优势没了影。 平行进口的路子也被堵死,以前从第三国转手进来的车,现在得走正规渠道,成本蹭蹭上涨,技术标准审查也严了。 东风和福田的几款卡车直接被禁售,说是不符合排放和安全规范,一连串政策下来,中国车企的出口量直线腰斩,从月销几万辆掉到勉强过万,市场份额缩水到四成以下。 经销商库存堆积,消费者转向本地选项,奇瑞的工厂订单少了三成,长城哈弗的SUV销量下滑明显。 吉利的电动车推广也卡壳了,整个行业像被泼了盆冷水,从头年风光无限到如今处处碰壁。 这事得从头说起,俄乌开打前,俄罗斯汽车市场本来就依赖外资,西方品牌占了大头,本土拉达主要做低端车,卡玛斯专攻重卡。 冲突一起来,西方制裁让供应链断裂,零部件进不来,工厂关门,本地产能只剩三成,俄罗斯急需填补空白。 中国车正好补位,起步价低,技术成熟,还带点新能源元素,俄罗斯人开车讲究实用,中国车抗冻耐用,电池在极寒环境下不掉链子,很快就抢了滩头阵地。 2023年出口量从几万辆跳到30万,2024年更猛,新能源车占比从5%冲到20%,比亚迪和蔚来也试水。 俄罗斯媒体还夸中国车是“救市英雄”,中俄贸易额那年破了2400亿美元,汽车占了不小份额,大家觉得这是双赢,普京访华时还聊了合作,表面上看风平浪静。 政策变脸不是空穴来风,俄罗斯经济缓过劲来了,靠石油和军工拉动,GDP回升到1.8万亿美元。 非能源产业复苏,拉达母公司AvtoVAZ开始扩产,投资20亿美元升级生产线,卡玛斯重卡产量翻倍,政府补贴本土品牌,鼓励本地组装。 中国车企大多是纯出口,没建厂,俄罗斯觉得这是在薅羊毛,不带本地就业和技术转移,关税调整后,本地车价格竞争力回来了,拉达的Granta销量反弹30%,卡玛斯卡车订单满负荷。 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强调“经济主权”,意思就是不能让外资主导关键行业,汽车是民生大事,关乎供应链安全。 俄罗斯还学了欧盟的碳边境税,对高碳排放进口车加罚,中国车厂碳足迹高,这就成了靶子。 中国车企也没闲着,面对打击,有人开始调整,长城在图拉建厂,产能5万辆,奇瑞和吉利谈本地化合作,计划投资建组装线,避免关税壁垒。 俄罗斯欢迎这种模式,海尔家电早在本地设厂,年产百万台,政府给优惠税率,中国车如果跟上,能转危为机。 但也有企业吃亏大,福田卡车被禁后,损失上亿美元,东风调整供应链,转战中亚市场。 放眼全球,这不是孤例,美国对华电动车加100%关税,欧盟调查补贴,加拿大跟进,俄罗斯动作虽狠,但有本土保护色彩。 印度早几年对中国手机设限,逼小米本地建厂,结果市场份额稳住,中国无人机在中东也遇过墙,刚开始畅销,沙特要技术转让,不给就禁售,后来本地企业学去,订单流失。 中国车企得吸取教训,低价出口好入门,但长远得深耕,建厂带就业,转移技术,融入本地生态,否则风头一过,就被挤出局。 俄罗斯市场虽小,年销量200万辆,但战略价值高,靠近欧洲,辐射中亚,中国车企总出口500万辆,俄罗斯占15%,丢了可惜,得转型。 俄罗斯这一手,还牵扯能源转型,电动车是未来,俄罗斯石油大国,不想太快让新能源取代。 但中国电动车进军猛,威胁本土燃油车,拉达推电动版,但技术落后,政府用政策缓冲,给本土时间追赶。 普京在G20上说“公平竞争”,言下之意是外资得玩本地规则,中国外交部回应称理解,但呼吁互惠,商务部推动企业本地化。 事件闹大后,俄罗斯消费者意见分歧,有人怀念中国车的性价比,街头抗议高关税,但更多人支持本土。 拉达销量回暖证明这点,中国车企反思供应链,加大电池本地采购,避开壁垒,整体贸易没崩盘,中俄能源合作稳,天然气管道照跑。 汽车只是小插曲,但暴露问题,中国汽车业全球扩张得升级,从“卖车”到“建生态”,不然类似麻烦会反复上演。 这事给中国车企敲了警钟,全球市场欢迎强者,但得玩聪明,深耕本地,转危为机,前景依旧亮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