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阿根廷,美国,巴西三国大豆全部涨价,中国怎么办? 如果阿根廷、美国、巴西三大主产国同时抬高大豆价格,中国也不会陷入被动。因为我们早已未雨绸缪,建立起一套 “保供应、稳价格” 的完整体系,这背后全是吃过亏后攒下的真功夫,不是纸上谈兵。 早年间咱们确实被动过,2007 年的时候,大豆进口依存度都快到 80% 了,外资握着定价权随意涨价,国内小榨油厂倒了一半,连超市里的豆油价格都跟着疯涨,那滋味真是不好受。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国家下定决心要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这么多年下来,早就布好了局。 就说 2025 年吧,巴西看到咱们从他们那儿进口的大豆占了七成多,就觉得咱们离不开它,硬生生把大豆价格从每吨 580 美元涨到 650 美元,想趁机赚一笔。 可他们没想到,咱们国内近百家榨油厂二话不说就停了 800 万吨的订单,没过多久,巴西的圣保罗港就堆了 200 万吨大豆,高温高湿的天里眼看着就发霉了。这还只是应对一个国家涨价的情况,要是三国一起上,咱们的后手只会更足。 首先,咱们早就不是只盯着这三个国家买大豆了。从 2018 年开始,国家就一直在拓展进口渠道,现在全世界好多地方都能给咱们供大豆。 就像巴西涨价那回,48 小时内咱们就和阿根廷敲定了几百万吨的采购协议,正好赶上阿根廷免了出口关税,算下来每吨到岸价比巴西便宜 70 美元,太划算的。 乌拉圭的大豆咱们收了他们近三成的出口量,俄罗斯远东的新大豆每月能稳定供 20 万吨,乌克兰的大豆通过中欧班列 20 天就能运到咱们内陆的加工厂。 2025 年 1 到 9 月,咱们总共进口了 8618 万吨大豆,虽然巴西占了 73.9%,但美国、阿根廷之外的其他国家加起来也占了不少份额,早就不是吊在一棵树上了。这么多供应渠道,就算那三国一起涨价,咱们换个地方买就行,他们根本垄断不了。 更关键的是,咱们家里还囤着巨量的储备大豆,这就是压舱石。中储粮手里握着 4500 万吨大豆储备,够全国吃三个月,东北还有 200 万吨专项储备随时能调出来。 这些储备不是放着看的,是真能顶事儿。2025 年 9 月,阿根廷突然变了政策,国际大豆价格一天就涨了 5.2%,按说咱们的豆油得跟着涨两三块钱一桶,可实际根本没涨,就是因为国家当天就投放了 150 万吨储备大豆,按比国际市场价低 8% 的价格卖给榨油企业,直接够 15 天的生产需求。 老百姓没感觉到涨价,经销商也不敢囤货,市场一下就稳了。而且这些储备还会动态轮换,10 月刚拍卖了 4 万多吨陈豆,11 月又计划投进口储备,随时能应对价格波动。 咱们自己的大豆产量也在往上走,不能全靠进口。国家在东北和内蒙古给种大豆的农民发补贴,大豆补贴比玉米高得多,辽宁那边一亩地能高 350 到 400 块,内蒙古 2023 年大豆补贴都到 305.7 元一亩了,玉米才 11.8 元一亩。 重赏之下必有回响,2024 年东北大豆种植面积就涨了 12%,2025 年预计能到 1.6 亿亩,产量能突破 2000 万吨,自给率能到 20%。 现在还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块地里又种玉米又种大豆,不耽误各自产量,2024 年就推广了 2000 多万亩,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增产办法。 还有个省粮的妙招,就是用别的东西替代大豆。以前饲料里豆粕占 20%,现在通过技术攻关,用菜籽粕、棉籽粕这些杂粕替代,好多大型养殖企业的豆粕添加比例都降到 12% 以下了,一年能少用几千万吨大豆。 国产大豆的品种也在改良,东北的高油大豆单产比十年前高了 15%,出油多了,自然也能少进口点。 想想当年,外资操控价格就让咱们吃了大亏,现在咱们有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有够吃三个月的储备,自己的产量还在涨,还有技术替代的办法,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就算阿根廷、美国、巴西真敢一起涨价,咱们也能稳稳接住。巴西 2025 年涨价的下场就是例子,最后还不是主动降价要派代表团来协商。 所以说,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价格的买家了,这些保供应、稳价格的本事,全是多年实战练出来的真功夫。不管国际市场怎么折腾,咱们的菜篮子、米袋子都能稳如泰山,这底气足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