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的西方,要把先进的高铁技术转让给中国? 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穷! 二十年前,像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这些高铁大厂,生产线是有,专利也很多,就是根本没啥用武之地。 那时候全球高铁市场早就凉透了,欧洲的高铁网络在九十年代就基本建得差不多了,法国的 TGV、德国的 ICE 跑了几十年,本土压根没新线路要修,偶尔来个十几列的小订单,阿尔斯通和西门子都能争得头破血流,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 日本更别提了,新干线就那么几条,本土市场早饱和了,川崎重工的生产线闲得都快生锈了,一年到头卖不出几列车,营收连研发成本都兜不住。 你想想,工厂要开工、工人要发工资,专利维护还得花钱,手里没订单,这不就是坐吃山空吗?说他们穷得叮当响一点不夸张。 就在这时候,中国要建高铁的消息传出来了,这可真是给他们送来了救命稻草。2004 年铁道部一招标,直接要 140 列时速 200 公里的动车组,这数量对他们来说就是天量订单。 要知道之前阿尔斯通拿个两亿欧元的翻修合同都得敲锣打鼓地宣传,而中国这一单光给川崎重工的订单就值 93 亿元人民币,顶得上他们好几年的营收了。 更让他们眼馋的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里的 “四纵四横”,那可是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高铁大市场,谁要是丢了这次机会,以后就别想在高铁行业混了。 可中国也不是冤大头,早就把规矩定死了:想拿订单,必须跟中国的南车、北车合作,关键技术必须转让,还得用中国品牌,更狠的是,钱先不给,得等中国企业学会了技术,铁道部验收合格了才付钱。 这条件放在平时,那些高傲的西方企业肯定扭头就走,可当时他们实在是穷怕了,根本没底气拒绝。 就说德国西门子,一开始还端着架子,觉得自己的 ICE3 技术天下第一,中国非他不可,直接报出 3.5 亿元一列原型车、3.9 亿欧元技术转让费的天价,还死活不肯放开技术控制权。 结果中国根本不吃这一套,直接把他晾在一边。西门子这下慌了,眼看着阿尔斯通、川崎重工都在跟中国企业紧锣密鼓地谈判,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后来为了抢后续的京津城际订单,不光主动降价,还把 Velaro 平台的核心技术全交了出来,那股子傲气早没影了,说白了就是怕彻底丢了中国市场,日子没法过。 日本川崎重工的处境更难,当时他们经营困难得厉害,早就想找新市场救命。一开始日本的 JR 东日本、日立这些企业还坚决反对转让新干线技术,可川崎重工哪管得了这些,硬拉着几家企业组成联合体跟中国谈判。 谈判的时候,日方代表一开始还想摆谱,威胁要退出,结果中方代表直接把茶杯摔在地上,告诉他敢走就永远别回来,那日本代表立马就怂了,乖乖坐下来接着谈。 要不是真的穷到没退路,以他们当时的性子,怎么可能受这种气?最后不光转让了 E2 系新干线的技术,还派工程师手把手教,就怕中国企业学不会,自己拿不到钱。 法国阿尔斯通更别提了,当时一边跟南车谈,一边跟北车勾连,就是想多找个靠山。本来长客一开始首选的是西门子,跟阿尔斯通谈只是为了施压,可西门子非要硬扛,阿尔斯通立马抓住机会,连夜就跟长客签了技术转让合同,生怕晚一步订单就飞了。 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要是连中国这单都拿不到,工厂可能就得裁员停产,哪还顾得上技术保密。 后来 2008 年金融危机一来,这些西方企业更惨了,资金链都快断了,中国趁机又拿下了不少关键技术和设备,价格还特别低。 现在回头看,不是他们大方,实在是当年的 “穷” 逼得他们没办法,技术藏着掖着不能当饭吃,不如换点订单活命。 他们当时可能还想着中国工业基础差,学不会核心技术,顶多造个壳子,可没想到中国不光学会了,还青出于蓝,现在中国高铁的技术、里程、速度全是世界第一,反而把他们甩在了身后。 所以说啊,当年西方转让高铁技术,根本不是什么好心扶持,就是穷得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要是那时候他们有订单、有钱赚,就算给再多钱,也不可能把压箱底的技术交出来。 这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慷慨,说到底都是利益使然,而这利益的背后,全是他们当年 “穷” 到骨子里的窘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