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

熹然说历史 2025-10-30 00:09:53

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西方造不出“双脉冲发动机”,是因为西方认为“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复杂度过高,很难造的出来,所以西方重点押注的是“冲压发动机”。 当美军飞行员在内利斯基地看着测试架上的AIM-260半成品时,他们大概没想到,这款被寄予厚望的”反制霹雳-15”的导弹,比中国霹雳-17还要晚问世。这场跨越太平洋的技术竞赛中,为何西方在双脉冲发动机技术上屡屡碰壁,而中国却能够弯道超车?答案或许比你想象的更令人意外。 正文 说起西方在远程空空导弹上的困境,得先从技术路线选择说起。2016年中国霹雳-15空对空导弹的出现,被认为是美军JATM项目在2017年启动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而此时霹雳-15早就完成了关键技术验证。 问题出在哪儿?西方早期确实研究过双脉冲技术,美国从立项到首次公开,用了近十年,而中国在这期间不仅量产了霹雳-15,还亮出了射程500公里的霹雳-17。根本原因在于西方认为双脉冲发动机太复杂——要在小小的发动机里装两个独立燃烧室,还得精准控制两次点火的时机,高温高压下很容易出故障。 于是西方转头押宝冲压发动机,代表作就是欧洲的”流星”导弹。流星空空导弹换装固体冲压发动机,可以直接汲取空气之中氧气助燃,导弹不需要携带氧化剂,由于发动机工作时间更长,同样条件下导弹射程更远。听上去不错,但实际应用中问题一大堆。 固体冲压发动机在大迎角条件下进气难度极大,容易造成发动机喘振甚至熄火,从而增加导弹设计和制造难度,降低导弹末段机动能力。更要命的是,进气道的存在也增加导弹横向尺寸,不利于挂载在隐身战斗机弹舱里面。这就导致流星导弹比霹雳-15粗一圈,重量多了20公斤,战斗机挂载时要么少挂两枚,要么影响机动性。 美国也不甘示弱,想在AIM-120上装冲压发动机,结果测试时多次出现燃料泄漏、点火失败的问题,折腾了五年还是没搞定,只能放弃。AIM-260基本上就是美国版的霹雳-15,采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200公里左右,可惜起步太晚。 在材料和控制技术上,西方也被卡了脖子。双脉冲发动机的燃烧室得承受两次点火的高温高压,普通合金根本扛不住。而中国研发出的铼钨合金,能在1800℃的高温下保持强度,西方直到最近才突破类似材料技术。 两次点火的控制芯片也很关键,得在高速飞行、剧烈震动的环境下精准计时。AIM-260A还使用了多脉冲的火箭发动机,可以在不同的距离和速度范围内,选择不同的发动机推力,而PL-15好像还没有使用这一项技术。但问题是,中国的军用芯片早就实现了自主可控,西方却还在依赖民用级芯片改进,稳定性差了一大截。 路径依赖问题也很严重。美国早年靠AIM-120系列在空战中占尽优势,觉得”小修小补就能领先”,没必要花大价钱研发新技术。欧洲各国则因为军费有限,又喜欢搞”多国联合研发”,比如流星导弹就有英国、法国、德国等六个国家参与,每个国家都想掺一脚,设计方案改来改去,进度慢得要命。 霹雳-15主动雷达制导远程空空导弹,应该在2016年前就已开发完成并服役,而旨在超过霹雳-15的AIM-260在2017年左右开始立项研发,时间差就是这么大。等霹雳-15在2018年珠海航展公开后,西方才慌了神,赶紧重启双脉冲发动机项目,但这时候中国已经量产列装,差距越拉越大。 西方也想过”弯道超车”,比如美国想靠”忠诚僚机”无人机挂载导弹,来弥补射程不足的问题,结果无人机的协同控制技术一直不过关。欧洲则想搞”超视距协同作战”,让预警机引导导弹攻击,可数据传输容易被干扰,实战中根本不靠谱。 从性能对比看,AIM-260射程200到260公里,最高速5马赫,霹雳-15最新型号最大射程200公里以上,最高速4到5马赫,而霹雳-17射程300到400公里,也有观点认为可以达到500公里以上,最高速6马赫以上,其中的差距显而易见。 生产效率上的差距更明显。霹雳-15已装备超过800架中国战机,形成”歼-20内置+歼-16外挂”的全域打击能力,而AIM-260量产计划从2023年推迟至2026年。 说到底,西方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导弹,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战略判断失误、研发效率低下,还被中国的技术突破打了个措手不及。现在他们虽然开始追赶,但中国也没闲着,据说更先进的霹雳-21已经在测试,射程可能突破300公里。 从AIM-120到AIM-260,美军用了三十年才把射程憋到300公里,而中国十年时间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成都飞机设计院的霹雳-17已进入试射阶段时,这场”导弹马拉松”的胜负或许早已注定。你觉得西方还有机会追上中国的步伐吗?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吧!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