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正是一个女人上有老下有小、撑起一个家的年纪。可就在上周,社区里一位大姐清

老李守护生命 2025-10-29 21:56:22

49岁,正是一个女人上有老下有小、撑起一个家的年纪。可就在上周,社区里一位大姐清晨起床准备做饭,却突然倒在厨房,送医后没抢救过来,死因是急性脑梗。她体检一直正常,血脂血压也不高,怎么就这么突然?医生看了监控,摇着头说了一句:“这季节,太多人低估了冷对血管的杀伤力。” 很多人以为,脑梗是老年人的病,和年轻人关系不大。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却显示,45岁到55岁的人群,脑梗发病率这十年翻了一倍不止。冬天是脑梗的“高发季”,尤其是早晚温差大的时候,哪怕你平时没三高,也可能中招。 大姐出事那天凌晨,气温零下三度。她刚从被窝里爬起来,赤脚踩在冰凉地板上,立马去厨房洗冷水菜,窗户还开着透气。血管在短时间内收缩,血流速度变慢,一块原本卡在小血管里的血栓,瞬间堵住了大脑的动脉。人没了,家也塌了半边天。 很多人不知道,冷不是单纯的“冻”,它其实是血管的催命符。西医解释,寒冷会让血管剧烈收缩,造成血压波动,诱发斑块破裂;中医讲,寒邪入侵,最易伤阳,阳虚则血行不畅,正是中风之源。这种“内外交困”的状态,在冬天特别常见。 我们总以为“多穿点衣服就行”,但真正致命的,并不是外面的冷风,而是你那些看似正常、实则危险的生活习惯。尤其是以下这几个动作,很多人天天在做,却浑然不觉。 起床猛坐、猛站。很多人早上闹钟一响,“腾”地一下坐起来,这时候血压还没稳定,脑供血瞬间断档,容易诱发脑梗。还有人冬天喜欢清晨出去锻炼,穿得还少,觉得“冷点没关系,出出汗更好”。但你知道吗?清晨6点到10点是血压最不稳定的时候,这时候外出运动,实际上是在和自己的血管较劲。 再家里地上铺了瓷砖或木地板,不穿拖鞋,光脚走来走去,脚底寒气直冲,中医讲“寒从脚起”,这不是句空话。还有人冬天洗澡水温太高,洗完又开窗通风,一冷一热,血压像坐过山车。血管也有“玻璃心”,受不了反复刺激,一旦破裂或堵塞,就是大祸临头。 还有种情况特别常见。很多人冬天晚上睡前喜欢喝点小酒,觉得“暖身助眠”,但其实酒精一开始会让血管扩张,等代谢后又会快速收缩,加上夜间本就血液流速慢,极易形成血栓。一杯酒,可能就是压垮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 再说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很多人冬天喜欢窝在被窝里玩手机,久坐不动,双腿弯曲时间长,血液循环变慢,小腿的静脉成了“血栓温床”。一旦血块脱落,顺着血流到达脑部或心脏,分分钟就是致命一击。 更别提那种忽冷忽热的取暖方式。有的人屋里开着空调,热得冒汗,出了门一股冷风灌进脖子;有的人电暖器对着吹,温差极大,血管像弹簧一样被拉扯,这种冷热交替,是血管最怕的折磨。血管最怕的不是冷,而是忽冷忽热。 我们说“养生”,其实不是去泡枸杞、喝汤药,而是避开那些在不经意间掏空身体的习惯。中医讲“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主一身之气,气一虚,血就不畅,血不畅,栓就生。西医也说,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液浓稠、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冬天,三者全中。 一个好端端的人,可能就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动作,悄无声息地倒下,再也起不来。不是身体不给你机会,是你自己太大意。很多人觉得“我年轻、我健康”,可今年医保报销最多的病种之一,就是脑梗,而且患者平均年龄正在不断下降。 别等倒下了,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冬天来了,冷不可怕,怕的是你对健康掉以轻心。别再用命去试探那些错误的生活方式,一时的舒服,换来的可能是终身的代价。 千万冬天的冷,不只是气温的冷,而是血管的冷、命运的冷。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老李守护生命

老李守护生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