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王者”被揪出:是肥肉的25倍,医生警示:越吃血管越堵 不少人买菜时总绕开肥肉,觉得它满是脂肪,吃多了会让胆固醇升高、堵血管。可大家不知道,真正的胆固醇“王者”根本不是肥肉,它的胆固醇含量是肥肉的25倍,平时却常出现在家庭餐桌的荤菜里。这个藏在身边的“血管杀手”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对血管的伤害这么大? 这个被医生重点警示的食物,就是动物内脏,像猪肝、猪脑、鸡胗、鸭肝等都是典型代表。《中国食物成分表》的数据显示,每100克肥肉的胆固醇含量约为109毫克,而每100克猪脑的胆固醇含量高达2571毫克,足足是肥肉的25倍;即使是相对“温和”的猪肝,每100克胆固醇含量也有288毫克,是肥肉的2倍多。很多人觉得“吃啥补啥”,喜欢用动物内脏补铁、补营养,却忽略了这些内脏里堆积的大量胆固醇对血管的威胁。 胆固醇本身有好坏之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清理血管垃圾,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动物内脏中的胆固醇进入人体后,会大幅提升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这些“坏胆固醇”会像小泥沙一样附着在动脉血管壁上,慢慢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初期斑块很小,血管还能勉强维持通畅;可随着斑块不断堆积,血管管腔会越来越窄,就像被堵住的水管一样,血液流通受阻。当冠状动脉被堵到一定程度,会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被堵则会导致脑梗塞,严重时会致残甚至危及生命。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高胆固醇引发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案例中,有30%以上与长期过量食用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有关。 有几类人群尤其要警惕动物内脏的危害。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血管弹性本身下降,代谢胆固醇的能力减弱,吃多了内脏更易形成斑块;肥胖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身体代谢紊乱,对胆固醇的分解能力不足,过量摄入会加重病情;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遗传因素让他们更易出现胆固醇代谢异常,食用动物内脏会增加患病风险。这些人群平时若经常出现头晕、胸闷、肢体麻木等症状,要及时检查血脂,排查血管堵塞问题。 控制胆固醇、保护血管并非要完全忌口,关键在“适量”和“搭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周食用动物内脏的量不超过50克,且最好分2-3次食用,每次只吃一小口尝尝味道即可。同时要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像芹菜、菠菜、西兰花等,膳食纤维能帮助吸附肠道内多余的胆固醇,减少吸收。烹饪方式也很重要,动物内脏尽量采用蒸、煮的方式,避免油炸、爆炒,减少额外油脂的摄入。 除了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对调节胆固醇也很重要。每天坚持30分钟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能促进身体代谢,帮助消耗多余脂肪,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血脂检查,及时掌握自身胆固醇水平,发现异常尽早干预。血管健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避开隐藏的高胆固醇食物,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让血管保持通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