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力部部长表示:外资教会我们特高压技术,现在该让印度制造登场了,但可笑的是,

史记越玉门 2025-10-28 16:40:32

印度电力部部长表示:外资教会我们特高压技术,现在该让印度制造登场了,但可笑的是,他们嘴里的印度制造,其实还是中国企业花大价钱,把印度200多位工程师带到国内学习才得来的成果!   这话说出来确实让人觉得讽刺,所谓的印度制造背后,藏着中国企业13年的心血投入和最终无奈退场的辛酸。   2012年的时候,印度电网老化严重,电力需求随着人口增长不断飙升,他们打着共同发展的旗号,开出税收减免、零关税进口设备、优先采购权等诱人条件,吸引外资帮忙升级输变电系统。   当时的保变电气作为国内变压器制造的龙头,手握全球领先的特高压技术,也想在海外市场拓展版图,看到印度12.66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潜力,最终决定带着技术和资金奔赴印度。   为了在当地站稳脚跟,保变电气可以说是倾尽全力,不仅注册成立子公司、搭建生产线,还把整套技术体系都带了过去。   光是技术培训这一块,5年内就投入了超过1.2亿元人民币,一批又一批印度工程师被送到中国保定总部,从基础生产工艺学起,到核心检测技术,保变电气都毫无保留地传授。   就这样,印度首批200人的特高压变压器技术团队被慢慢培养起来,而当时负责给保变电气供应零部件的印度本土企业阿特兰塔,借着提供配套服务的机会,让员工频繁进出保变工厂,悄悄摸清了整个生产流程。   谁也没想到,这为后来的“鸠占鹊巢”埋下了伏笔,2020年之后,随着印度本土企业逐渐掌握了基础技术,印度政府的态度开始大变。   他们推出所谓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表面是支持制造业发展,实际是要求外资企业实现技术、采购、管理甚至股权的全面本地化,说白了就是要把外资的核心能力全部留在印度。   紧接着就是一系列针对性操作,保变电气申请扩产增资,在审批环节被卡了整整18个月,直接错过了市场扩张的最佳时机。   原本承诺的政府采购优先权成了空话,订单开始大量向本土企业倾斜,保变的中标率直线下降。   更让人无奈的是,在政府补贴支持下,阿特兰塔等本土企业能把报价压得比保变低10%到15%,再加上当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保变在价格竞争中完全没了优势。   雪上加霜的是,那200名接受过保变精心培训的印度工程师,没有一个选择留下,全部跳槽到了本土企业,成了竞争对手的骨干力量。   在这样的双重夹击下,保变电气的日子越来越难,2023年全年营业收入只有3万元,亏损却高达1462万元,2024年前三季度虽然收入涨到33万元,但依然亏损833万元,到2025年公司净资产只剩6000多万元,还不如2012年初始投入的2.37亿元。   最终在2025年5月,保变电气只能无奈挂牌转让印度子公司90%的股权,最终以1.37亿元的价格成交,这个价格连这些年投入的零头都不够,而接盘的CGPower旗下,正好就有当年的零部件供应商阿特兰塔。   更讽刺的是,印度喊着“特高压技术,印度制造”的口号,却根本没掌握完整的核心技术。   特高压绝缘子需要的特殊稀土材料印度储量不足,智能电网调度系统依赖中国自主研发的通信协议至今未能破解,变压器油、硅钢片等关键材料仍要从中国进口。   阿特兰塔2023年中标北阿坎德邦项目,因为技术不达标导致项目延期两年,成本超支30%,而中国同类项目从规划到投产仅需18个月,成本可控率高达98%。   截至2024年底,中国国家电网手握1354项特高压专利,是全球唯一掌握±1100千伏输电技术的企业,特高压国际标准由中国主导制定,技术文档以中文编写,这道由11.7万项专利构建的技术长城,不是靠简单模仿就能跨越的。   保变电气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小米被印度税务部门冻结40多亿元资金至今未解封,华为、中兴被以国家安全为由列入黑名单,宁德时代、比亚迪、小鹏、长城等企业都曾遭遇投资审批受阻。   印度这种先热情招商、待外资带出技术培养好人才后就翻脸挤压的模式,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国际信誉。   技术自主从来不是靠“拿来主义”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完整的产业生态和持续的创新能力,而不是靠算计合作伙伴。   印度或许能暂时拿到一些技术皮毛,但想要真正实现产业升级,这种短视的行为只会让更多外资望而却步。   真正的制造强国,靠的是开放合作中的互利共赢,靠的是脚踏实地的技术积累,而不是卸磨杀驴的小聪明。   印度嘴里的“印度制造”,本质上还是建立在别人的技术付出之上,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产业,终究是沙滩上的城堡。   大家觉得这种“收割”外资技术的模式,能让印度真正实现制造业崛起吗?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史记越玉门

史记越玉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