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抢金店的:果然是个可怜人! 据上海浦东新区警方最新透露:该抢金店的男子,姓曹

名城探寻 2025-10-28 07:45:24

上海抢金店的:果然是个可怜人! 据上海浦东新区警方最新透露:该抢金店的男子,姓曹,37岁,无业,已经被刑事拘留。 警方在后续讯问中,慢慢拼凑出曹某这两年拧巴又绝望的生活轨迹。 37岁的他,不是一直无业——前几年还在城郊一家建材厂当货运司机,每月八千多的收入,够养活瘫痪在床的母亲和读小学的女儿。可去年春天,建材厂因为环保整改关了门,他拿着最后一笔补偿金回了家,从那天起,生活就开始往下滑。 他找了大半年工作,工地嫌他没力气,快递公司嫌他年龄超了35岁的门槛,就连小区里的保安岗,都优先招了更年轻的小伙子。最后只能靠帮人搬东西、送桶装水打零工,收入时有时无,连母亲每月三百多的药钱都快凑不齐。 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今年年初的催债。前年母亲突发脑梗,他没钱住院,找同乡借了三万块高利贷,当时说好半年还,可零工收入不稳定,连利息都没跟上,利滚利滚到现在,已经欠了快六万。催债的人上周堵到他出租屋门口,拍着门说再不还钱,就去学校找他女儿。 他夜里抱着母亲的病历本坐在地上,翻遍手机通讯录,能借的人早就借遍了,最后盯着手机里金店的招聘广告——那是他之前路过时拍的,想着或许能去当保安,没成想最后却动了抢的念头。 目击者说他“慢慢拿出锒头”,其实是他手在抖。监控画面里,他走进金店时,脚步顿了一下,眼睛扫过柜台里的金饰,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布袋,犹豫了几秒才走过去。 第一下砸在玻璃柜台上,没碎,他停顿了两秒,像是在给自己打气,又像是在后悔,可想到催债人的话,还是咬着牙砸了第二下。 玻璃裂开的瞬间,店员尖叫着往后退,他没看任何人,只伸手抓了两条最重的金项链,塞进布袋就往外走。 他没跑多快,甚至沿着路边慢慢走,像是心里清楚自己跑不掉。有路过的外卖小哥看到他,说他脸色苍白,额头上全是汗,手里的布袋攥得死紧,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直到警方赶到,他没反抗,只是把布袋往地上一扔,说了句“你们抓我吧,我不跑了”。 后来民警去他租的十平米小屋搜查,桌上摆着母亲的降压药和女儿的作业本,抽屉里全是催债的纸条,最上面一张用红笔写着“3天内必须还2万,否则后果自负”。 有人说他可怜,被生活逼到绝路;也有人说他可恨,为了自己的难处,就去毁别人的生计——那家金店的老板是对安徽夫妻,开了五年才攒下这些货,这次被砸的柜台加上被抢的金饰,总共亏了近二十万,老板娘在派出所做笔录时,哭着说“这可是我们全家的指望”。 其实道理很明白:生活的苦不是违法的借口,曹某的困境值得心疼,但他选择用暴力侵犯他人财产,破坏社会秩序,这就踩了法律的红线,不管背后有多少无奈,都得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代价。 更该深思的是,曹某的遭遇不是个例。 这两年不少中年劳动者面临失业后再就业难的问题,没技术、没年轻优势,家里又有老有小要养,很容易陷入“找工作难—没钱—更难生存”的死循环。但再难也不能走歪路:社区可以多开些免费的技能培训班,帮这些人补补新技术; 企业能多给中年求职者一点机会,别把年龄卡得太死;而我们自己,真到了难处,先想想家人,想想违法的代价——哪怕去送外卖、跑代驾,哪怕每月只挣几千块,慢慢攒、慢慢还,也比铤而走险,最后毁了自己和家人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曹某的故事里,既有生活的无奈,也有他自己选择的错误。法律不会因为“可怜”就网开一面,但社会如果能多给困境中的人一点帮助和出路,或许就能少一个像曹某这样走向绝路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4

猜你喜欢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