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惊掉下巴!一个连一本二本都没考上、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90后高职生,居然站在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上,教起了那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进来的学霸们! 这个人就是邢小颖。 将邢小颖的故事简化为“高职生逆袭清华”,其实并未触及其核心,她并非一位意外的闯入者,而更像一枚被顶尖学府主动引入的催化剂,用以补全自身能力版图。 这个故事揭示了在象牙塔与车间之间,手艺与头脑如何相互需要、转化并最终共同谱写一曲交响。 邢小颖的出现,是清华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战略需求的必然。 该中心的核心任务是教授铸造、3D打印等实操课程,因此对师资的核心要求并非学历,而是“实操功底扎实”与“善于教学转化”,清华首次面向全国高职院校的主动招聘,正是为了寻找这样的专才。 她的价值在车间里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学生需要半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她用十分钟就能做完,她仅凭一把卡尺,就能迅速指出学生模具组装中那“0.02毫米”的偏差症结。 这种近乎直觉的判断力,源自她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时就练就的、将模具误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内的精湛技艺。 2014年的招聘考核,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是一场对“工匠智慧”的全面展示,面对数百名竞争者,邢小颖在两小时内精准完成了精密零件的加工组装,并清晰回答了教授们关于热处理原理的提问。 她以实操满分的成绩胜出,证明了这份工作真正需要的是将抽象原理物化为精密产品的能力。 当然,精湛的手艺只是她价值的起点。邢小颖更核心的能力,在于她能将这种内隐的工匠技艺,成功转译为一套清华学子能够理解并吸收的教学体系。 她深知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们需要怎样的引导,于是创造出一套独特的教学语汇。 她把枯燥的填砂步骤比作帅气的“扣篮”,把撒分型砂的动作形容为轻松的“撒孜然”,瞬间拉近了学生与冰冷设备之间的距离。 这种化繁为简的语言艺术,极大地降低了学霸们的入门门槛,让动手实践变得生动有趣。 这种系统化的能力早有根基,在职校时,作为班里少数的女生,她就曾担任实训组长,将操作技巧总结成“口诀”分享给同学。 进入清华后,她更是牵头编写了《机械制造基础实验指导书》,这本教材后来成为清华工科生的必备读物,将她的实践经验沉淀为标准化的知识。 从最初独自备课到午夜,到连续八年获得教学特等奖和一等奖,她的课堂广受欢迎,累计教授了近三万名学生,甚至吸引了北京大学的学生跨校来抢课。 2021年,她的铸造课视频在网络上获得两亿播放量,完成了专业知识向大众的成功传播。 进入清华也开启了邢小颖作为“学者型工匠”的全新进化,她并未停留在“技术师傅”的角色,而是与这所顶尖学府形成了共生关系。她为清华注入了宝贵的实践活力,清华则为她提供了持续进阶的广阔平台。 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这位90后女性于2015年报考中国地质大学专升本,并在2017年获得学士学位,后续又考取了工程师职称。 她将一线的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发表了二十余篇关于3D打印铸造、虚拟仿真技术的论文,实现了从操作者到研究者的蛻变。 她与团队一起,不仅将传统铸造课打造成全国“王牌课程”,还开设了个性化首饰设计等创新课程,将工业技术与美学创意巧妙融合。 2023年,她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实验技术人员,这是对她综合贡献的最高认可。 邢小颖的故事最终超越了个人奋斗的范畴。它深刻诠释了她母亲那句朴素的教诲:“人要有一技之长,真才实学才踏实。” 在今天,这种“真才实学”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历维度,而是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体。 象牙塔向车间开放,头脑向双手致敬,不同赛道的卓越人才在此交汇,共同锻造着真正的未来工程师。 信源:厦门晚报——“90后”高职毕业,在清华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