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一本二本都没考上、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90后高职生,居然站在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上,教起了那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进来的学霸们! 陕西有个90后姑娘,高考没能摸到本科线,那时候不少人觉得,高职出来能有啥大出息,尤其学的还是要搬砂箱、练体能的工科,可没人想到,多年后这个姑娘能站上清华大学的讲台,给那些一路过关斩将考进来的尖子生上实践课。 这个叫邢小颖的老师,就这么走出了一条让人意外的路。 邢小颖高考落榜后没走复读那条路,直接选了高职的实用专业,入学才发现,实操训练对体力要求真不低,班里男生练完都冒汗,更别说身形瘦小的她。 知道体能是短板,就每天早晚拉着室友跑步,硬生生把体力练了上来。 实训课邢小颖总是第一个到,砂箱拆了练、练了拆,一门心思把技术练扎实,学校的实训课程占比很重,正是这些实打实的练习,给后来的工作打下了根基。 念大三那年,赶上学校和清华大学有合作,能去那边的基础工业训练中心顶岗实习,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第一次到北京,没想着去景点逛逛,心思全在备课上。 邢小颖刚开始不会讲课,压力大的时候就在厂房里掉眼泪,擦干了继续对着空教室捋讲课思路,有空就去蹭老教师的课,追着老师傅请教,把每个操作步骤和知识点都嚼碎了消化,没过多久,就能独立给学生上课了。 实习结束,凭着在学校的扎实功底和实习期间的表现,顺利拿到了清华的入职机会。 刚任教那阵,高职背景带来的质疑从没断过,有人暗地里犯嘀咕,觉得高职生教不好清华学生。 面对这些声音,邢小颖没过多辩解,只是把每节课的准备工作做到极致,上课前反复打磨讲课思路,把复杂的工艺拆解成简单易懂的步骤,多年下来,课程成了连外校学生都抢着选的热门课,讲课视频在网上传开后,更是收获了大量关注。 在清华任教这些年,邢小颖从没停下学习的脚步,知道自己学历有短板,就利用周末时间读专升本,为了拿到学位,英语和毕业设计都下了大功夫,毕业设计改了好多遍才最终过关。 后来邢小颖又考了教师资格证,评上了工程师职称,工作之余还做研究、写论文、申请专利。 现在已经是个妈妈,平衡着工作和家庭,还在准备考研,坦言在顶尖学府教书,不提升自己根本跟不上节奏。 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根深蒂固,觉得职校都是成绩差的孩子去的地方,学不到真东西,出来只能干体力活。 可实际情况是,现在不少企业缺的就是这种能动手、懂技术的人才,有些普通本科毕业生,学了四年理论,真到上手操作的时候啥也不会,高不成低不就。 邢小颖所在的高职,就是盯着市场需求教本事,才培养出一批能直接顶上去的技术人才,和她同校的还有十几名毕业生也在清华做实训老师,这根本不是个例,这种不卑不亢、踏实向上的劲儿,比学历本身更可贵。 邢小颖能在清华站稳脚跟,靠的就是这种不可替代的实操能力和教学能力,这正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核心价值。 教育部把职业教育提到了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是没有道理的,那么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每年能培养出大量技术人才,这些人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偏见的消除还需要时间,很多家长还是不愿意让孩子选职校,觉得没面子、没前途。 邢小颖的经历就是最直接的证明,职校不是退路,只是另一条赛道,把技能练精,照样能有好发展。 现在的邢小颖,教过的学生已经非常多,拿过多次教学奖项,还被评为学校的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可她依旧保持着当年在实训基地的那股踏实劲儿,上课前认真备课,下班后忙着深造,兼顾着工作和家庭。 准备考研的过程可能不容易,但看她的状态,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不急不躁。 起点可以平凡,本事不能平庸,真正的底气从来不是文凭给的,是手里的真功夫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