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在北京60多平米的老房里度过95岁生日!没有

文史小将 2025-10-27 11:36:24

2023年8月,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在北京60多平米的老房里度过95岁生日!没有鲜花也没有寿宴,唯一的生日礼物,是侄子送来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三学社画的祝寿字画...... 有人常说,陪伴是最长久的告白,但很多时候,纵使两人相互思念了一生,最终真正一起度过的时光却是那么短暂。 许鹿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是邓稼先的妻子,那位参与“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的科学家。 邓稼先去世后,许鹿希依旧守着曾经两人共度的家,沉浸在回忆中,翻看那些曾经邓稼先为她推荐的书籍,虽然其中有些内容她曾经觉得深奥难懂,但她依然不舍放下,因为这成了她与他之间唯一的连接。 1958年,邓稼先和许鹿希在北大相遇并结为夫妻,已婚五年,并育有一子一女。 那一年,邓稼先接到了一项秘密任务,临别时,他告诉妻子自己要去做一件“值得为之死的事”。许鹿希没有多问,只简单地说了三个字:“我支持你。” 这三个字,成为了他们漫长分离的开始,整整28年。 邓稼先被派往大西北的戈壁荒漠,音信断绝,许鹿希则留在了北京,独自抚养孩子,同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进步。她不仅在科研上做出了成绩,最终成为北京医科大学的知名教授,还因其卓越贡献获得了“桃李奖”。 在那些无声的岁月里,许鹿希托人送去香烟和糖果,这些小小的心意成了邓稼先在荒漠中难得的安慰。 这段时间,他们的誓言没有通过朝夕相伴来兑现,而是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了共同的理想和责任燃烧自己的生命。 最终,他们的重聚,却是在医院的病床旁。由于长期暴露在核辐射环境中,邓稼先的身体早已受到了严重损伤。 1979年,为了保护同事,他冲进了高辐射区,导致白细胞染色体受损。1985年,他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许鹿希始终在他的床前,细心照料他。 在那个艰难的时刻,他们一起去了天安门,邓稼先在剧痛中依然惦记着未完成的工作,尤其是与同事于敏一起完成的《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 他深知,这份工作比自己的命更重要,而许鹿希也理解丈夫的执着。 她向组织提出的唯一请求,不是为了自己或家庭,而是希望能够为丈夫的同事们派遣医疗队,确保他们的健康。 连杨振宁也对邓稼先的选择感到由衷的敬佩。 邓稼先的一生,已经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而许鹿希的陪伴与支持,正是这份信念的见证。 2023年8月,北京的一处老旧住所里,邓稼先的遗孀许鹿希正在过她的95岁生日。 这场生日聚会谈不上奢华——没有丰盛的宴席,也没有鲜花,只有家人亲手做的简单家常饭菜。 许鹿希,作为一位从事医学解剖研究四十多年的神经解剖学教授,收到了两幅别具意义的生日礼物:一幅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字画,另一幅是九三学社送来的。 这两幅字画,是丈夫邓稼先曾为之倾注心血的单位和社团送给她的,侄子许进将字画递到她手中时,许鹿希抱着它们,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她身后,是邓稼先的半身雕像,静静伫立,仿佛在守护着她。这份生日礼物不涉及任何金钱的价值,它承载的是一种跨越生死的认可,是对她与丈夫共同理想和誓言的致敬。 这份誓言,首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他们共同生活的空间里得到了延续。许鹿希已经在这间小小的六十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住了三十多年。 房间里的一切似乎都凝固在过去,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那台拨盘电话、那套七十年代的沙发,仿佛是被时间遗忘的物品,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许鹿希并没有因为条件所限而去更新这些旧物,尽管组织曾多次提议给她换一个更好的住处,但她总是婉言拒绝。 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旧物收起来,用塑料袋封好,然后亲手写上标签。对她来说,这些旧物不仅是生活的痕迹,更是她与邓稼先共同经历的岁月的见证。 这座房子,已经成了她的“记忆博物馆”,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那些属于他们的过往,是她用余生在兑现一个无声的承诺。 许鹿希常常提到丈夫和那个时代的人们,她说:“他们吃苦不为了出名,只是为了让国家强大。” 从他们最初的承诺开始,这份誓言逐渐扩展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 无论是旧沙发的磨损,还是她简单的那三个字——“支持你”,甚至是她最后提出的那个请求,这些点滴组成了邓稼先与许鹿希不朽的精神印记。 那份深沉的爱与责任,根本不需要张扬,它早已沉淀在日常生活的坚守和无私的选择中,成为了一座象征着时代的丰碑。

0 阅读:157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50

用户10xxx50

1
2025-10-27 12:03

[祈祷][祈祷][祈祷]

猜你喜欢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