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访华,率先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希望中国放宽稀土出口限制,二是强调“反对武力

物规硬核 2025-10-26 01:54:40

德国外长访华,率先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希望中国放宽稀土出口限制,二是强调“反对武力改变台海现状”。   稀土虽为小众领域,却是德国工业命脉所在,从宝马电动车电机、西门子风力发电机到军用导弹、半导体芯片,稀土元素如同工业血液般渗透德国高端产业链每个环节。   中国10月新规明确要求,含中国稀土成分的产品出口须申请许可证,此举直接刺痛德国神经,大众等车企芯片库存仅剩一周量,德国副总理哈贝克甚至赴美疾呼“中方举措或拖垮欧洲经济”。   面对德方诉求,中方回应强硬而清晰:出口管制完全依法行事,欧盟企业仍享绿色审批通道。   这实则是技术主权争夺战,中国通过稀土管控强化自主可控,德国则在“去风险化”与“保合作”间摇摆试探。   瓦德富尔访华前刻意强调“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却又补上一句“反对武力改变现状”,这种“既当又立”的表述旋即被中方戳穿。   外交部发言人直言:“只谈现状不反‘台独’,就是纵容分裂!”德国的纠结不难理解:若台海生变,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将直接断链,德国智库预测其GDP可能暴跌10%-12%。   更棘手的是,德国试图在欧盟内部扮演“平衡者”角色,既配合法国推动对华《反胁迫工具法案》,又担忧过度刺激中国影响双边贸易。   德国的矛盾恰是欧盟缩影,欧盟峰会前夕,德法波虽支持讨论对华反制,但“核选项”提议遭成员国反对。   今年前8个月,中国再度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贸易额超美国,这种“既要又要”的分裂在德国车企身上尤为明显:既离不开中国供应链,又忧心地缘风险。   中欧破局需在核心利益与合作间找平衡,而非零和博弈,德国可推动在绿色能源、AI标准对接等领域深度合作,而非空喊“去风险化”口号。   稀土博弈是技术主权之争,台海红线是主权原则底线,两者不可混淆,德国若真想成为“欧亚桥梁”,须摒弃“选边站”思维,用实质合作替代话术。   历史早已证明,合作共赢才是大国相处正道,试探红线只会让双边关系陷入僵局,德国当以长远眼光审视对华政策,莫被短期政治算计困住手脚。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