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等战斗功臣,为何我孙子当兵却被拒绝了?”2000年元月上旬,湖北省咸宁市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26 01:52:53

“我是一等战斗功臣,为何我孙子当兵却被拒绝了?”2000年元月上旬,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民政局双拥办迎来了一位的老人,手里提着一个发黄的白色布包,颤颤巍巍的向着办事大厅走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4年,湖北咸宁的一个农家院落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叫刘祚坤,命运从一开始就没有对他温柔以待,五岁时,父母因战争丧生,孤苦伶仃的他成了村里乡亲们接济的对象,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早早学会了自立,    他年少时靠着一双手干活,帮人修木头、补农具,日子过得艰难却充满希望,然而,这片土地并未因他的努力而温柔起来,十五岁那年,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夺走了他仅存的亲人,巨大的悲痛让这个少年心中埋下了复仇和捍卫家园的火种。   时间流转,日子在土地间碾过,刘祚坤成家立业,开始了一段短暂的安稳生活,可这安稳没能持续多久,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向东北边境,全国上下都知道,这场战争不仅关乎邻国的存亡,更关乎中国的安全,1952年,刘祚坤毅然报名参军,他背起行囊,告别妻儿,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他被分配到后勤部队,负责保护重要物资,别看岗位不在前线,这里的危险一点也不少,敌人的轰炸机像饿狼般时刻盯着这条生命线,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1953年4月的一天,敌机发动了一场猛烈轰炸,炸弹从天而降,正中装满航空汽油的车厢,火焰瞬间吞噬了整个站台,火光冲天,爆炸声震耳欲聋,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烟味,汽油是战场上的“生命血液”,一旦损失,前线的作战能力将遭受巨大打击。   刘祚坤没有犹豫,冲进火海,他用尽全力将一个个汽油桶从火堆里推出来,身上的衣服被火苗灼烧得发焦,脸上满是汗水与黑灰,他顾不上疼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保住汽油,敌机的扫射、燃烧弹的爆炸,让现场如炼狱般恐怖,每一次弯腰搬运汽油,他都在生死边缘徘徊。   火海中,他的身影如一块顽石般坚定,他的举动感染了身边的战友,更多人加入了抢救行动,经过两个小时的艰苦奋战,325桶汽油被转移到安全地带,其中85桶是他一个人抢出来的,战后,刘祚坤因表现突出,被授予一等功的荣誉。   战争结束后,他本可以选择留在城里享受荣华,但他没有,他带着勋章和证书回到了咸宁老家,重新拿起了木匠的活计,他觉得,能活着回来已经是天大的幸运,荣誉属于那些牺牲的战友,他把勋章锁进木箱,从未对人提起自己的功绩,就连家里的孩子们都不知道父亲曾是战斗英雄。   四十多年过去了,他的日子如同村里的其他农民一样平淡,直到1998年的夏天,长江流域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肆虐的电视画面让他久久不能平静,他看到解放军战士在洪水中用身体筑起人墙,抢救群众的场景,不禁想起了自己在战场上的那些日子,战士们拼命守护家园的身影,让他热血沸腾。   他做了一个决定,让在外地打工的孙子回乡参军,孙子起初并不情愿,他觉得工厂的工资不错,生活安稳,没必要去参军,但刘祚坤的态度坚决,他不允许家里的年轻人忘记什么是责任,孙子最终答应体检,可惜因为征兵名额有限落选了。   落选的消息让刘祚坤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他从木箱里翻出那些早已泛黄的证书和勋章,带着孙子去了民政局,他不是为了索取什么,只是希望孙子能接过保家卫国的接力棒,他的行为感动了在场的工作人员,经过协调,孙子终于如愿以偿穿上了军装。   这一事件让刘祚坤的事迹传开了,当地政府为他修缮了房屋,改善了生活条件,人们这才知道,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竟是一等功臣,可他始终保持低调,觉得自己不过是尽了一个人的本分,他常说,能活着回来已经是天大的福气,牺牲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   2003年,刘祚坤安详离世,他的葬礼上,孙子穿着军装,向爷爷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这一幕感动了无数人,刘祚坤的一生,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与奉献。   信息来源:一等功臣隐居山村44年的前前后后——访抗美援朝老英雄刘祚坤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