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的专访中作出两大判断:一、全球正处于重大过

文史啊旺 2025-10-25 22:51:38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的专访中作出两大判断:一、全球正处于重大过渡期,正逐步迈向“后美国”秩序和多极世界时代;二、美国不再愿意担任国际秩序的担保人,目前也没有任何国家有能力或意愿,填补美国留下的空缺,过渡过程将“混乱且难以预测”。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最近在《金融时报》上的一篇专访里,直截了当地点出了当下国际形势的痛点。这不是什么空洞的理论推演,而是基于新加坡这个小国在全球贸易和外交一线摸爬滚打的切身感受。黄循财上任没多久,就得面对这么个大变局,他的话听起来接地气,却戳中了很多国家领导人的心事。简单说,这两个判断一针见血:世界在从美国一家独大转向多头并起,但这个转弯过程注定磕磕绊绊,没人能轻松接盘。 先聊聊第一个判断,全球正逐步迈向“后美国”秩序和多极世界时代。这话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说,冷战后那套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正在慢慢松动。过去几十年,美国靠着军事、经济和科技的绝对优势,主导了从贸易规则到安全保障的方方面面。新加坡这样的开放经济体,正好是这套体系的最大受益者——自由贸易、稳定的航道、可靠的美元结算,让它从一个渔村摇身一变为全球金融枢纽。可现在,情况变了样。中国经济崛起,欧盟内部整合加速,印度和巴西这些新兴市场也开始发声,权力天平在倾斜。黄循财在访谈中强调,这种多极化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渐进式的,就像供应链从单一路径变成多条备份线条一样。举个例子,看看南海航道的那些摩擦,本来是区域性问题,现在却牵扯到全球能源流动;再看中东的油价波动,一场局部冲突就能让欧洲工厂停摆。这多极世界听起来平等,可实际操作起来,各国利益纠葛更复杂,没了老大哥压阵,谁也不敢轻易让步。 这个转变的根子,还得从美国自身的调整说起。特朗普上台后推的“美国优先”,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美国国内政治和社会的深层反映。选民觉得全球化让制造业岗位流失,欠发达地区没沾光,所以华盛顿开始收手。拜登时期虽说修复盟友关系,但本质上还是在收缩海外承诺。黄循财点出,这不是某个总统的个人决定,而是系统性退潮。结果呢?全球治理的真空地带越来越多。气候变化协议执行打折扣,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瘫痪,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越来越难通过。多极世界本该是机会,让中小国家有更多发言权,但现实是,大家都在抢资源、划势力范围,合作窗口反而变窄。新加坡作为东盟核心,深知这点——它推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就是为了在多极格局下筑起贸易防火墙,避免被大国博弈夹击。 第二个判断更扎心:美国不再愿意当国际秩序的担保人,没人能或想填这个坑,过渡期会乱成一锅粥。担保人这词用得准,美国过去像个全球保险商,出兵维稳、援助重建、制裁违规,换来的是盟友的忠诚和市场的准入。但现在,它选择自保。想想阿富汗撤军那会儿,塔利班卷土重来,周边国家措手不及;乌克兰冲突拉长,欧洲能源危机四起,美国虽援助武器,却不愿直接卷入地面战。这退步不是软弱,而是算盘打得精——为什么为别人的安全买单?黄循财估计,这个空缺短期内无人补位。中国有意愿在亚洲和非洲扩展影响,但全球范围还力有不逮;欧盟内部意见不一,俄罗斯忙于自家后院,印度则更注重双边而非多边。结果就是,国际规则成了一张破网,漏洞百出。 这种混乱不是抽象的,它直接砸到普通人的饭碗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居高不下,供应链断裂让手机芯片短缺,粮食价格飙升让发展中国家饿肚子。黄循财特别提到,这个过程可能拖上十年,够长够磨人。为什么十年?因为大国调整政策需要时间,盟友重组联盟也得一步步来。军事上,严谨点说,美军在印太部署虽加强,但重点是威慑而非全面干预,比如AUKUS协议虽拉拢澳英,但对南海巡航的覆盖面有限。台湾地区那边,防务部最近的军购清单显示,美方援助虽继续,但交付延误频发,凸显担保承诺的弹性变大。东盟国家夹在中美间,选边站队风险高,只能靠多边外交缓冲。黄循财的提醒很实际:别指望谁来救场,各国得自力更生,推动WTO改革、强化东盟中心性,避免真空演变成热战。 新加坡怎么应对?黄循财的思路很务实,不玩虚的。作为一个小国,它没法靠拳头说话,只能靠脑子和网络。访谈中,他强调新加坡会继续当“可靠伙伴”,在多极世界里做中立桥梁。比如,推动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吸引更多成员加入,分散贸易风险;同时,加强与印太经济框架的对接,确保供应链不卡脖子。国内层面,新加坡推进数字化转型,建5G基础设施,帮中小企业接轨全球市场。黄循财还谈到,面对不确定性,得加码民生投资——教育医疗不能断,社会安全网要织密,这样才能稳住民心。国际上,它积极参与G20和APEC,推绿色贸易议程,避免多极化变成零和游戏。

0 阅读:230

猜你喜欢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