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日前发表声明说:“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宣布,根据301条

文史啊旺 2025-10-25 22:51:38

确定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日前发表声明说:“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宣布,根据301条款,启动关于中国履行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间经贸协议('第一阶段协议')情况的调查。“声明讲,美方将核查中方是否全面履行了协议中的义务,未履行这些义务对美国贸易造成了哪些障碍或限制,以及在必要时应采取何种措施应对。 2025年10月2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扔出这么个声明,直指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执行问题。说白了,就是美国觉得中国没把2020年签的这份协议落到实处,现在要动用老规矩——301条款,来查查到底怎么回事儿,顺便看看要不要加码施压。协议签的时候,本来是想缓和中美贸易摩擦的缓兵之计,结果五年过去,双方都觉得对方没守规矩,这下子美国先发制人,调查一启动,估计又得搅起一池春水。 这第一阶段协议是2019年底敲定的,2020年2月正式生效。那时候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美国对价值几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了关税,中国也回击了部分美国产品。协议一签,美国暂停了部分新关税,中国承诺在两年内额外买2000亿美元美国货和服务,包括农产品、能源、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协议还涉及结构性改革,比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减少技术转移强制要求啥的。表面上看,这是个双赢的妥协,美国想多卖货,中国想稳住供应链。但执行起来,就没那么顺溜了。 从数据上看,中国采购美国产品的目标确实没全达到。协议要求2020到2021年额外买770亿美元农产品,结果实际只买了差不多一半。能源方面,目标是525亿美元,实际采购也差了30%以上。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也打折扣,总量离2000亿目标差了上千亿。为什么呢?疫情是个大因素,全球供应链乱套了,美国自己出口也受影响。但美国那边总觉得中国故意拖后腿,比如补贴本土企业、设置非关税壁垒啥的。中国这边则说,协议是努力履行的,采购量在疫情后逐步回升,到2023年农产品采购甚至超标了,但整体逆差还是大,美国对华贸易赤字2024年还高达3000多亿美元。这数字摆在那儿,谁都绕不开。 美国这次动用301条款,不是头一回了。301条款是1974年贸易法里的利器,专门对付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历史上,美国用它调查过日本汽车、欧盟香蕉、甚至中国之前的知识产权问题。每次调查,都可能引来关税报复。格里尔这回的声明很直白,说要评估中国在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农业、金融服务这些领域的结构性调整做得怎么样,还有额外采购的落实情况。要是发现问题,就得算算对美国贸易造成的损失,比如美国农民卖不出去大豆、制造商丢订单啥的。然后,办公室会考虑应对措施,可能加关税、限出口,或者谈判改协议。听起来挺严肃的,实际操作起来,得走程序:从10月31日到12月1日收公众意见,12月16日在华盛顿开听证会,让行业协会、企业代表发言。整个过程至少几个月,结论出来前,不会急着动手。 这调查的时机也值得琢磨。特朗普第一任时,就靠301调查逼中国上桌,这次估计想重施故技。想想看,美国现在经济压力不小,通胀刚稳住,制造业回流喊了好几年,效果一般。中国经济也面临挑战,出口依赖度高,但内需拉动慢。双方都想谈,但底线不同。美国要中国多买货、开放市场,中国要美国取消关税、别搞脱钩。这协议执行不力,本来就是老疙瘩,现在挖出来,谈判桌上估计得反复拉锯。 中国方面的反应很快。中国驻美使馆24日晚就表态,说中国严格履行了第一阶段协议义务,采购美国产品和服务稳步增加,反对美国的单边调查和施压。使馆强调,协议是互利共赢的,中方始终本着诚意合作,但美方一再加码,只会损害双边经贸关系。这话接地气,点出了美方的双标:一边喊公平贸易,一边自己补贴芯片、电动车产业。国际上,欧盟、日本这些贸易伙伴也盯着呢,他们跟中国也有协议,要是美国一闹,全球供应链又得抖三抖。毕竟,中美贸易额一年几万亿,占全球20%以上,动一动就牵一发而动全身。 说到底,这调查反映了中美经贸关系的深层矛盾。不是简单买不买货的问题,而是规则之争。美国觉得中国市场不透明、国有企业优势太大,中国觉得美国霸凌主义、盟友围堵。协议签了五年,执行率不到60%,这数字不是凭空来的,是美国商务部和智库算的。但中国数据也显示,采购总量从疫情低谷爬到2024年的高点,农业品出口美国超协议目标15%。问题出在哪儿?一部分是客观困难,像俄乌冲突推高能源价,美国自己出口受限;一部分是主观因素,中国优先本土供应链,美国抱怨壁垒多。调查要是真挖出问题,美国可能重启关税战,那中国出口企业又得头疼,成本转嫁消费者,美国通胀还得涨。

0 阅读:189

猜你喜欢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