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到一个评论:“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老公失业的啊?” 有人回答:“发现他吃饭的时候不敢加菜了。” 真的是一阵心酸加沉默。 你失业了吗?你担心自己失业吗?我的关注者大部分都是人到中年,或者即将到中年的人。大家有认真思考过我们与失业的距离吗?我们听到很多词,像什么“35岁被优化”“中年大厂失业”“博士送外卖”,这就是我们当下中年人的现实经历,而且这里面不乏高学历、不乏一些精英,他们是曾经的佼佼者,但现在却成了别人口中的“失败者”。 随着失业而来的是财务的压力、家庭关系的紧张、之前的社交圈难以维系、找工作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自我认同的崩塌——开始怀疑自我、否认自我。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整个社会默认:没有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是失败者;你赚不到钱,你就是loser。这就是优绩主义的陷阱,它宣扬的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反过来就是“你不成功就是你不努力、你不优秀”。而你的成功、你的优秀是怎么体现的呢?那就是在就业市场的成功,有好工作、有好工资就是你个体价值的体现。 所以我们从小被教育的就是要考高分、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就能有好工作。我们一直对此坚信不疑,生活也一直是这么运转的,直到中年失业。万青的歌词写得好:“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厦崩塌。” 关于优绩主义,我曾经做过好几期视频,全网有几百万的播放。但我们今天看到,那些奉行优绩主义的人、那些最“优秀”的人,却成了优绩主义的牺牲品。中信新出了一本书,叫《污名陷阱》,副标题是“对高学历失业者的社会性为劣”。 它是美国的一个社会学教授,采访了美国139个高学历但失业的人,用社会学的视角写成的书,分析社会对这些高学历失业者污名化的过程,并且给这些高学历失业者提供了一些社会学的指导,以及污名化的消减方法。 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虽然它写的是美国,但我相信这样的社会状态在当下,或者将来的中国同样会发生。所以这本书所具有的前瞻性和社会关怀,我觉得每个中年人都应该去读一读。 其实,除了社会对你的污名化,更难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自我否定,就是自己内心的羞耻感:“我赚不到钱了,在另一半面前抬不起头来;我失去了光鲜亮丽的工作,不能让父母脸上有光;我竟然失业了,我太无能了、太没用了,我就是垃圾、就是loser”,就是连吃饭都不敢加菜。 但其实真的不需要有这种羞耻感,不需要自我贬低。不是你自己不行,而是你的公司不行了,是行业不行了。哪怕你的工作经历不太适用,但你的学习能力还在,你的社会认知还在,你完全可以重新审视当下的就业市场,选择合适的工作继续做。 我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是一对中国的夫妻在比利时,丈夫在完成了博士学业之后没有找到工作,他们就开始摆摊卖重庆豌杂面,赚取生活费。还有像剑桥的博士,放弃了高校老师的工作开小店,活得很开心,也很自洽。其实真的只要能摆脱这种羞耻感,大家都能活得很好。 为什么我一个做通识教育的博主,这么关心优绩主义、这么关心中年失业这个话题?因为我们的现在就是孩子的未来。而家长只要看到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才不会陷入到无止境的焦虑,孩子也才不会。而且也能够在孩子的教育上看到更多本质的东西,进行更多本质的思考。 其实现在还有很多家长在一味地追求孩子的好成绩,有的时候也是没办法不卷。但是我们也知道,如果只以这个标准来要求孩子,等到孩子真正进入社会的时候,就会感到巨大的失落感,还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我们也知道,就现在这个经济结构的调整、AI的快速发展,其实没有人知道自己手上这份工作还能做多久,或许在未来,这种灵活工作就会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那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让孩子培养什么技能呢? 所以我们通识教育的第一条就是自我认知、人格健全,就是自我价值的认定是自己决定的。你的价值被什么决定,不应该被工作,而应该由你自己。所以这本书我觉得它可以帮助家长破除自己的那种优绩主义的羞耻,也能够帮助家长去思考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成长,认识自己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