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不装了!将双标进行到底!国际奥委会选择终止与印尼对话,彻底把它的底裤露了一个

老阿七说史 2025-10-24 16:50:27

终于不装了!将双标进行到底!国际奥委会选择终止与印尼对话,彻底把它的底裤露了一个底朝天! 这回,国际奥委会真是“撕破脸”不演了。 10月23日,洛桑总部一纸声明,直接宣布终止与印尼政府就2029年主办青奥会的所有官方对话。 原因?印尼不给以色列体操选手发签证,导致他们无缘本月初在印尼举办的体操世锦赛。 这一决定,国际奥委会认定彻底踩了《奥林匹克宪章》最不能碰的那条红线——“不得歧视、保持政治中立”。 说白了,印尼这波操作是自己踩雷,国际奥委会的反应也不算突然。 如果“政治中立”真是不可动摇的铁律,为什么之前一些国家明目张胆地“搞选择性正义”,国际奥委会却装聋作哑?这次突然“动真格”,到底是坚守原则,还是双标到底? 先摆事实。 10月2日,2025年体操世锦赛在印尼巴厘岛开幕,以色列派出的选手早早报名,但迟迟拿不到签证。 印尼方面的理由也不复杂——国内舆论压力太大,支持巴勒斯坦是国家长期立场。 眼看比赛临近,以色列体操协会多次催促无果,最终只好宣布退赛。 这不是印尼第一次这么干,就在上半年,印尼还因为拒绝以色列参加U20男足世界杯,被国际足联直接取消了主办权。 如今换了个项目,换了个主办单位,换汤不换药,老问题又来了。 关键是,这一次国际奥委会不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声明写得很清楚:印尼违反了运动员不受政治干预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在已经确认参赛资格的前提下拒发签证,性质更严重。 这下子,印尼原本想借青奥会提升国家形象的算盘直接落空,打脸打得又快又狠。 可问题是:这“红线”真是为所有人画的吗? 国际奥委会搬出《奥林匹克宪章》说事,说的是“政治中立”,但这四个字,听起来庄严,实际执行起来却经常弹性满满。 比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美国带头搞“外交抵制”,官员不来,但运动员照常参赛。 国际奥委会一边强调“尊重主权”,一边对美方行为轻描淡写,连句批评都没多说。 再比如现在的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因乌克兰冲突被“集体冷处理”,运动员被要求以“中立身份”参赛,连国旗和国歌都不能出现。 这是不是“政治干预”?国际奥委会的逻辑是: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安排”。 可偏偏这些安排,换成别的国家就成了“违反宪章”,这才是外界质疑的核心:原来“政治中立”可以是选择性的,取决于你是站在哪边。 回到这次事件,印尼显然在国际规则上栽了跟头。 作为奥运会候选国家,最基本的国际承诺是:一视同仁,不搞政治干预,你要是连运动员都不让进门,国际奥委会不可能当没看见。 但问题是,国际奥委会的处理方式并不让人完全信服。 它对印尼“零容忍”,对其他国家却“睁只眼闭只眼”,不是因为原则变了,而是因为谁惹得起、谁惹不起。 印尼虽然是东南亚最大国家,人口世界第四,但在国际体育圈的话语权依然有限。 相比之下,美国、英国、德国这些“体育强国”搞点政治小动作,奥委会反而避之不及。 这就像一个老师,平时对调皮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突然有一天对一个成绩一般、背景不硬的学生发火了。 学生有错没错?有,但老师是不是也有点“双标脸”? 说到底,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体育竞技”。 从古代奥运的政治象征,到现代奥运会的商业与外交双重属性,政治因素从未真正离开。 无论是冷战时期的“互相抵制”,还是当下地缘冲突下的“身份审查”,体育已经被当作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谁都清楚。 国际奥委会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它一直想维持一个“干净中立”的形象,问题是,这种中立不是靠言辞维系的,而是靠行动体现的。 印尼这次确实违规,但国际奥委会如果真要维持“政治不干预”的立场,就必须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 否则,只会让人觉得,它的“原则”只是针对弱国的尺子,是强国的遮羞布。 这次事件,看似是国际奥委会对印尼的“正义出击”,实则更像是一次选择性的“原则维权”。 印尼确实做错了,但国际奥委会的“政治中立”也早就千疮百孔。 如今它强硬表态,表面上是捍卫奥林匹克精神,实质上却把自己多年来的“双标逻辑”暴露得一清二楚。 站在中国视角,国际社会的规则游戏,终究是由谁掌握话语权决定的。 印尼这次只是撞上了国际奥委会“愿意出手”的时机,但真正被点名的,恐怕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体育体系里,那套“只对部分国家有效”的双重标准。 规则不是不重要,只是要看它是不是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如果只对小国硬气,对大国软脚,终究失了公信力。 国际奥委会这次,是时候照照镜子了。

0 阅读:0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