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要“上岗”了,不是演戏,是真干活。 2027年前,光是工厂、物流、电子厂就得塞进10万台。 不光会拧螺丝,还得看脸色——烦躁、疲惫,它得认得出来,300毫秒内就得接住你的情绪。 以前觉得机器人冷冰冰,现在国家直接把“共情”写进技术指标。 车间里工人骂一句“烦死了”,机器人不能傻站着,得知道是该递水、暂停作业,还是叫人来帮忙。 这不是科幻,是工信部白纸黑字定下的路线图。 情感交互不再是噱头,而是准入门槛。 但别慌,它抢的是“脏、险、闷”的活,不是你的饭碗。 拧一万次螺栓、搬十万箱货、插百万个零件——这些活交给它,人腾出手去搞设计、做决策、陪老人聊天。 机器人当“工具人”,人类当“主心骨”。 政策反复强调“协同”,不是取代,是分工。 你负责创意和温度,它负责重复和耐力。 说白了,未来的职场不是人和机器赛跑,是一起搭台唱戏。 你弹琴,它搬琴;你疗愈,它递纸巾。 它越像人,越说明人不可替代——因为真正的共情,从来不只是识别表情,而是理解背后的故事。
人形机器人要“上岗”了,不是演戏,是真干活。 2027年前,光是工厂、物流、电子
好的收到
2025-10-23 15:10:02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