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谁都知道苹果迁产不是脑子一热,纯粹是被关税逼得走投无路。2025 年第二季度光中美贸易摩擦里的关税成本就亏了 11 亿美元,库克咬着牙把 8 条核心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前前后后折腾了好几年,富士康和塔塔砸进去的真金白银超 50 亿美元。 从 2017 年只能凑活造低端 iPhone SE,到现在五家工厂能批量生产 iPhone 17 全系,连最高端的 Pro 版都能搞定,今年前四个月印度造的 iPhone 出口额直接冲到 75 亿美元,美国市场卖的 iPhone 17 更是全改成了印度造。 为了赶工避关税,苹果甚至游说印度空管把金奈机场的清关时间从 30 小时砍到 6 小时,用飞机拉着 600 吨 iPhone 往美国赶。 本以为能靠印度产线喘口气,结果这边机器刚转顺,印度税务部门就翻出了压箱底的 1961 年《所得税法》,死抠 “业务关联” 四个字不放。 说白了就是认定苹果印度公司和总部、海外供应商之间存在利益勾连,不能只按印度本地营收缴税,得把全球营业额里 “相关的部分” 都算进来缴税。 这操作有多狠?相当于你在小区开个小卖部,物业突然翻出几十年前的老规定,说你得按全家收入交物业费。 这可不是印度第一次干这种事,就在苹果被盯上之前,三星刚被印度税务部门追着要 6.01 亿美元的税款和罚款,理由是 “进口零部件分类不当”,这几乎掏走了三星在印度一年大半的利润。 大众汽车更惨,被要求补缴 14 亿美元关税,就算喊着 “没有不当行为”,也得耗在印度法院里打官司。韩国网友都看得明白:“这就是逼企业空手离开印度”。显然,苹果不过是下一个被收割的目标,1961 年的老法律早成了印度的 “提款机说明书”。 更坑的是,印度还给苹果画过 PLI(生产关联激励)计划的大饼,号称给补贴吸引企业建产能。可实际情况是,这计划实施这么久,补贴发放比例还不到 8%,制造业占印度 GDP 的比重反而从 15.4% 降到了 14.3%。 苹果为了拿补贴,答应 2025 年底把本地采购率提至 50%,还催着塔塔建两座制造中心、富士康加码 15 亿美元建元器件工厂。可现在税单先来了,要是后续采购率不达标,印度指不定还会拿补贴卡脖子,简直是 “先喂糖再抄家”。 苹果这会儿是进退两难,想撤吧,50 多亿投资砸下去了,塔塔刚计划花 50 亿建 “从芯片封装到整机组装” 的全链条,富士康的产能还在往 7000 万部 / 年冲,这些沉没成本根本收不回来。 硬扛吧,不光要交全球税,印度产线的隐忧也快藏不住了。现在印度工厂还只能稳定生产旧机型,要是明年赶工 iPhone 18,良率问题可能导致首销断货,为了补效率缺口给代工厂的加工费,早把人力成本优势抵消了。 更要命的是,iPhone 零部件大多还得从中国运,就算组装在印度,关税风险压根没彻底解决,反而多了层税务枷锁。 说到底,印度这波操作就是看准了苹果 “骑虎难下”。知道你为了避关税不得不来,也知道你投了钱就没法轻易走,才敢翻出几十年前的老法律下手。之前喊着 “打造全球制造中心”,吸引来企业后就露出了收割本性,三星、大众的遭遇早把套路演透了。 苹果这亏吃得实在憋屈,可也给其他想往印度迁产的企业提了个醒:印度的 “低成本” 背后,藏着随时能掏出来的税务刀子。以前总觉得中美贸易摩擦下印度是避风港,现在看来,这港里可能全是暗礁。 毕竟在印度面前,什么 “供应链多元化”“制造转移”,到头来都可能变成被收割的理由,1961 年的老法律,就是最好的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