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美国让中国进入WTO的本意就是打算让欧美日的廉价商品冲垮中国工业,让中国变成工业品倾销市场,结果现在一群人一谈中国进入WTO反而把这玩意当成是美国的恩赐。 在全球经贸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围绕这一事件,却长期存在着一种耐人寻味的认知偏差。 不少人将中国加入WTO视作美国的恩赐,仿佛中国是凭借外部的善意才得以踏入全球贸易的大门,但回溯历史真相,美国当初推动中国加入WTO的初衷,与这种恩赐论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截然相反。 2001年,当中国在多轮谈判后终于敲开WTO的大门时,美国心中打着的是一盘精心计算的生意算盘,彼时,欧美日工业体系成熟,商品生产成本通过规模化生产大幅降低,大量质优价廉的工业品正急于寻找新的销售市场。 在他们眼中,中国是一块绝佳的倾销地,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工业基础却相对薄弱,本土企业竞争力有限,美国的如意算盘是,借助WTO的规则,让欧美日的廉价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中国尚在成长中的工业体系。 让中国长期停留在产业链低端,成为依赖欧美日工业品、仅能以农产品和低端原材料交换的经济附庸,永远无法在经济上对其构成威胁。 在当时的欧美决策者看来,中国顶多只能在衣服、玩具等低端产品领域分得一杯羹,高端制造业的话语权将始终牢牢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可以凭借技术和产业优势,持续从中国市场收割利润。 然而,现实的发展轨迹却完全超出了美国的预期,更让那些持恩赐论的人陷入了认知误区,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GDP 仅为1.3万亿美元,而美国高达10万亿美元,日本也有4万亿美元,中国经济规模与欧美日差距悬殊。 当时的中国工业,确实面临着诸多困境,手机产业又贵又不好用,市场几乎被外国品牌垄断,汽车产业多为外国品牌的组装厂,本土企业像小作坊一样艰难求生。 高铁技术更是一片空白,完全依赖进口,中国出口的商品,也大多是衣服、玩具等低端产品,利润微薄,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被动地位。 但中国并没有在欧美日商品的冲击下沉沦,反而将加入WTO视为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开启了逆袭之路,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这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对欧美日商品的竞争,中国企业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不断消化吸收并进行创新,政府也适时出台政策支持,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的推出,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中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0年,中国GDP增长超10倍,达到14.7万亿美元,出口额从2661亿美元增长近10倍至2.59万亿美元,且经济增长不再依赖农产品出口,而是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 在重点产业领域,中国企业更是异军突起,汽车行业,吉利、比亚迪从最初的模仿到后来的自主创新,2023年比亚迪销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家电行业,海尔、美的顶住外国品牌的冲击,2022年海尔全球家电市场份额达到12.4%,位居世界第一,高铁领域,中国从引进技术起步,经过十几年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运营里程超过4.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 60% 以上。 还成功出口到数十个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名片,在智能手机、5G、新能源等高端制造领域,中国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华为2023年全球5G专利份额达到15.4%,位居全球第一。 反观与中国同期加入类似贸易协定的墨西哥,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墨西哥始终以代工为主,利润被美国企业大量获取,未能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 对比之下,中国从代工起步,一步步走向自主研发,培育出了华为、比亚迪等一批世界知名的企业巨头,这充分证明中国的发展成就并非源于外部的施舍,而是中国人民凭借自身努力和智慧换来的。 如今,再回头看美国当初推动中国加入WTO的举动,不得不说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本想通过WTO让中国成为其工业品倾销市场,遏制中国工业的发展,却没想到中国不仅没有被冲垮,反而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在高端产业领域与美国展开竞争。 那些将中国加入WTO视为美国恩赐的人,显然忽视了历史的真相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中国加入WTO,是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凭借自身实力和努力争取到的发展机遇,中国的崛起,从来都不是依靠任何人的恩赐,而是源于自身的拼搏与进取。
11年前的这场稀土大战,以中国惨败收场,但最终却发现美西方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25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