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杨振宁7岁就住进清华园,父亲杨武之当时就在清华任教,科学馆的书香早就刻进了他心里,后来他拿着庚子赔款的资助留美深造,35岁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了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但心里始终装着故土。 1957年那笔诺奖奖金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换算成人民币得几十万,要知道那会儿国内普通工人一年工资才几百块,可他转手就切出一大块捐给了清华基金,帮着刚经历动荡的母校重建科研根基。没人想到这只是个开始,往后几十年,他的钱袋子始终朝着祖国的方向敞开。 上世纪80年代他还在美国当教授,年薪早超过3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两百多万,这在国内教授月薪才几十块的年代,说是“天价收入”都不为过。 但他没把钱花在洋房名车上,反而在纽约捣鼓出“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自己贴钱跑遍香港和美国找资助,发着高烧都要开车见捐赠人,就怕错过给中国学者争取机会的可能。 前后十余年,经他手资助的学者远不止80个,实际超过1200人,北大前校长陈佳洱、中科大前校长谷超豪这些后来撑起中国科研半壁江山的人物,当年都是靠着他的资助才摸到了国际前沿的门槛。 那会儿他常说,钱花在培养人身上比什么都值,这话可不是空架子,光是给学者们垫付的路费和生活费,累积起来就不是个小数目。 2003年81岁的他搬回清华园,把住所起名“归根居”,清华给的100万年薪在当时高校里是顶格待遇,比很多大学校长的收入都高,可签合同当天他就跟校长顾秉林说“我不是来挣钱的”。这笔钱每到账就直接转进清华高等研究院的账户,一捐就是十几年,算下来上千万人民币没进自己腰包。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把美国纽约的大房子卖了,凑出100万美元捐给研究院当启动资金,要知道那房子在当时能换好几套北京的豪宅,他却眼都不眨地换成了科研经费。 有人酸溜溜说他回国图名,可看看他的日子,住的是学校公寓,日常开销靠积蓄和偶尔的讲课费,哪有半分“图利”的样子。 这些钱花得比谁都精明。他用年薪设立“振宁物理奖学金”,每年挑十几个有潜力的本科生,奖金从一万到五万不等,还亲自翻学生的学习报告,逐条写意见。十多年下来上百位学生受益,不少人后来成了物理领域的骨干。 更关键的是他用这笔钱当“敲门砖”,2004年硬是把图灵奖得主姚期智从普林斯顿请回清华,填补了中国理论计算机领域的空白。姚期智后来创办的“姚班”,成了全球AI界的“黄埔军校”,旷视科技的创始人印奇、小马智行的掌舵人楼天城,全是从这儿走出来的。 施一公都说,杨先生这钱花得值,靠着他的声望和经费,一批原本不可能回国的大师级科学家都来了清华。 他的捐献从来不止是钱。2021年清华建校110周年,他把办公室里2000多件图书、手稿、书信全捐了,从早年的演算稿到与爱因斯坦的通信,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汶川地震时,他又捐出50万给灾区建学校,别人问他怎么捐这么多,他只说“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2018年他还联合马化腾发起“科学探索奖”,盯着奖金要花在青年学者最关键的那几年,说这是“给未来买保险”。 这些事凑在一起才明白,他捐的哪里是钱,是把自己的声望、资源甚至人生轨迹,都折成了中国科研的“铺路石”。 1957年他拿诺奖时,父亲杨武之说这能打掉中国人的自卑感,这话没说错。当年他捐诺奖奖金时,中国科研还在低谷;捐年薪时,国内顶尖人才还很稀缺;到后来捐手稿、引人才,一步步看着中国科技赶上来。 他自己说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中国人“不如人”的心理,这些真金白银的捐献就是最实在的底气——一个拿过世界最高荣誉的科学家,愿意把最值钱的东西都砸给祖国的未来,这种赤诚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有力量。 这哪里是“捐钱”,分明是用自己的人生给中国科技“输血”。
高中的掉队顺序,还挺准的!1、先掉队的第一批孩子,就是英语差的孩子。高中不管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