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万国人去越南打工,为啥不愿回国?越南待遇难道比中国更好。这是个奇怪的现象,越南明明很多方面都不如我们中国,可上百万的国人去越南打工后,竟然都不愿意再回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越南的经济水平远不如中国,基础设施落后,工资不高,甚至一度被视为中国制造业的“学徒”。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宁愿留在那里,甚至和当地人结婚、生孩子,定居生活? 2018年,徐磊第一次踏上越南的土地,他来自江苏常州,是一名模具技工,在国内干了八年,技术不错,但工资一直没上去。 “在国内干到月薪八千,已经是厂里中上水平了,可在苏州租个房子、吃饭、给家里寄钱,月底剩不下几个钱。” 那时候,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轮产业升级,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海外迁移,越南成了最热门的目的地之一。 很多中国企业在越南建厂,需要大量熟练的中国技工去“带一带”当地员工,徐磊在微信群里看到招工信息,说去越南,包吃包住,月薪折合人民币一万四。 他心动了。 一开始只是为了多赚点钱,没想到一去就待了五年。 “我第一年就攒下了六万多块,租房一百多块钱一个月,吃饭每天十块钱能吃得挺好。”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是松弛的。 根据越南计划与投资部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越南外籍劳工中,中国人数量排在前两位,超过70万人,且这一数字还在上升。 如果把那些长期居留、与当地人结婚、没有正式工作签证的人算上,实际总数可能早已过百万。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留在越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工资高。” 但真的是这样吗? 越南对外籍劳工的工资并不高,尤其是蓝领技工,大多在人民币1万到1.5万之间,在国内二线城市也能找到类似的岗位。 关键在于“收入-支出”的差距,越南物价低。 一个中国工人在越南,一个月攒下八九千块是常事,在国内,扣掉房租、通勤、饭钱、社交,能剩下五千已经算不错了。 更重要的是,越南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爆发期,大量外资企业进入,急需技术人才和一线管理人员。 中国过去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制造业经验,在这里变成了“稀缺资源”,很多人到越南后,从最底层干起,几个月内就被提拔为小组长、车间主任,甚至厂长助理。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越南的婚姻成本,比中国低。 在徐磊老家,娶个媳妇得准备二十多万彩礼,还得有车有房,没三十万根本结不了婚。 在越南,他遇到了现在的妻子,一个在同厂打工的越南女孩,两人恋爱不到一年便结婚了,女方家没要什么彩礼,只说了一句:“你对她好,比什么都重要。” 这种婚姻观念的差异,让很多中国男人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选择,在越南,他们不再是“躺平”的失败者,而是能靠双手撑起一个家的“顶梁柱”。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应得了越南的生活,气候潮湿、语言不通、医疗资源有限,是很多人头几年最难熬的部分。 但时间久了,大家慢慢学会了越南语,习惯了当地的节奏。 越南的工作强度相对较低,加班不会太多,节假日基本保障,大部分企业也不搞“996”。 这让很多在国内被压得喘不过气的人,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喘息空间”。 更微妙的是,在越南的中国人,往往获得了更高的社会认同感,他们被视为“有经验、有技术”的外来人才,很多老板对他们客客气气,同事也愿意请教技术问题。 相比在国内那种“干得多、说得少、升得慢”的尴尬,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很多人找回了工作成就感。 一旦在当地结婚、生子、买房,很多人就不再考虑回来了,不是因为“越南更好”,而是因为“回不去了”。 回国意味着重新适应快节奏、高成本、强竞争的生活环境;意味着要从头开始找工作、争资源。 很多在越南打拼多年的人,已经习惯了这里的节奏和生活方式,他们说:“回国干嘛?钱没这里多,事还多。” 也有人尝试回国,但很快又回到了越南,这种现象,其实是全球化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双重背景下的“残酷现实”。 中国的劳动力红利逐渐消退,竞争激烈,社会成本高昂;而越南正处于“黄金十年”,需要大量熟练工人来填补产业缺口。 中国工人带着经验、技术和适应能力,顺流而下,成为越南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齿轮”。 对个人而言,这是一次生活方式的重构。 不能简单用“哪里更好”的标准来评判这群人,他们不是“逃离”,而是“选择”,是对生活的重新定义,是对幸福感的重新追求。 未来几年,随着越南本地人才逐步成长、中国制造升级加快,这一波“越南淘金潮”可能会逐渐平缓。 但它已经让我们看清一个事实: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个人的命运不再只是国家经济数据的附属,而是一种主动寻找出口的过程。 信源:百万国人去越南打工,为啥不愿回国?__财经头条
越南越捷航空刚把中国造的C909飞机退了!不是飞机不行,是“养不起”。很
【46评论】【50点赞】
西园湘茗
新的下南洋潮而已,东南亚国家哪个中国人不多,都是为了生活。
华景电器
三千万光棍的福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