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国家不一定非得打仗,谁能想到当年把家电、汽车卖遍全球,号称“经济巨人”的日本,现在居然卡在原地动弹不得,不是被人打垮的,而是自己慢慢“蔫”下去的,没硝烟没炮火,却把曾经的那股子冲劲耗得差不多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有多风光?家电柜台里的索尼随身听、夏普彩电被疯抢,丰田、本田的汽车在全球公路上随处可见,1987年人均GDP就超过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巨人”。 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十年过去,这个曾经的巨头就陷入了停滞,从“失去的十年”一路滑向“失去的三十年”,没遭遇战火侵袭,却硬生生把自己的冲劲耗了个精光。 一切的转折点要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说起,当时美国为了解决贸易逆差,拉着日德等国逼迫日元升值,短短三年间日元兑美元汇率就从1:240飙升到1:120,升值幅度超过100%。 这一下直接戳中了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命门,制造业利润大幅缩水,为了对冲冲击,日本央行把贴现率降到2.5%的低位,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让大量资本找不到实体投资渠道,转而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催生了离谱的经济泡沫。 当时东京的地价高到能买下整个美国,普通日本人不吃不喝几十年才能在大城市买一套房,中小企业也疯狂借钱投资土地,1990年它们的土地投资规模是1984年的3.8倍。 可泡沫终究会破,1989年日本央行连续五次加息,股市和楼市应声崩盘,日经225指数从38915点的高位暴跌,到1992年就跌破15000点,城市商业用地价格此后连年下跌,十年间年均跌幅达3.6%。 泡沫破裂后,银行堆满了不良债权,企业被迫开启漫长的去杠杆过程,整个经济陷入了长期通缩,这一停就是三十年。 比泡沫破裂更致命的是日本甩不掉的人口枷锁,作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日本1970年就迈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成为超老龄社会,只用了35年就走完了欧美几十年的历程。 现在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29.3%,预计到2037年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而总人口已经连续14年下降,预计本世纪中叶将跌破1亿。 曾经引以为傲的制造业,如今也成了日本经济的“拖油瓶”,在电子领域,日本企业早早就失去了话语权。 1993年夏普建成全球首条液晶面板生产线时,日经新闻欢呼“日本将统治显示产业30年”,可到2008年,日本在LCD市场的占率就跌到了7%,夏普最终被鸿海收购,东芝也不得不出售半导体业务。 更可惜的是二维码,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发明了这一技术,却死守硬件专利收费,结果被支付宝用手机摄像头解码技术绕开,如今日本扫码设备的全球市占率从72%暴跌到9%,眼睁睁看着中国移动支付崛起。 在汽车这个最后的堡垒,日本也遭遇了滑铁卢,面对电动化转型浪潮,日本车企固执地押注混合动力和氢能汽车,错失了最佳时机。 2024年日本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跌33%,在本土市场的份额不足2%,而全球市场上日本制造商的占比还不到5%。 政府的一系列操作更是让日本经济雪上加霜,泡沫破裂后,日本政府虽然出台了大量刺激政策,却屡屡犯错。 货币政策调整过于僵化,降息速度跟不上经济下滑节奏,错失了挽救经济的最佳时机;财政政策更是反复无常,1994年到1996年的减税好不容易让经济有了起色,1997年就急着把消费税从3%提升到5%,直接打断了复苏进程。 为了托举经济,日本央行推出量化宽松甚至超常规货币宽松政策,虽然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却大多停留在金融市场,没能流入实体经济,反而推高了政府债务。 如今日本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高达263%,远超希腊债务危机时的142%,即便大部分债务由国内持有,长期来看也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更糟的是,面对美国的压力,日本还被迫签署新的贸易协议,不仅要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还得开放农产品和汽车市场,美国对日本汽车征收的关税维持在15%的高位,这对于本就艰难的日本汽车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数字经济时代,日本更是被远远抛下,2024年日本数字相关的国际收支逆差达到6.65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比十年前增长了三倍多,专家预测到2030年这一数字可能突破10万亿日元,相当于当前的原油进口额。 日本人日常使用的云计算、网络广告等服务,大多被微软、谷歌等海外巨头垄断,本土IT企业在技术和市场份额上都难以抗衡,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地外流。 虽然日本政府计划拨款3000亿日元发展本土云计算与AI产业,但政策推进速度缓慢,想要改变现状难如登天。 说到底,日本经济的衰落不是偶然,而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受制于美国的经济胁迫,内部被人口结构、产业保守和政策失误束缚,曾经的“经济巨人”就这么一步步失去了活力。 如今的日本抱着过去的辉煌不肯放手,却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掉队,这种没有硝烟的衰退,比战争更让人唏嘘。
中美芯片大战,却让日本发现一个惊天秘密!日媒紧急呼吁:“全球70%的成熟制程订单
【7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