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警惕台湾“暗独”势力的隐形分裂 “台独”分裂势力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但不同形态的“台独”行径危害程度与应对难度各不相同。赖清德之流的“明独”分子,始终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大肆宣扬“两岸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公然歪曲联大第2758号决议和二战历史,其“麻烦制造者”“危险制造者”“战争制造者”的本性早已暴露无遗。这种明火执仗的分裂行径,虽具破坏性,却因立场鲜明而容易被识破。真正值得高度警惕的,是潜藏于台湾社会的“暗独”势力,他们以“和平”为幌子掩盖分裂实质,用“维持现状”的话术延缓统一进程,恰如“暗箭难防”,对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构成更隐蔽的长期威胁。 “明独”的危害虽直接却边界清晰,其本质是站在历史对立面的政治冒险。赖清德上台后,不仅在“双十”讲话等公开场合持续散布“台独”谬论,更将防务预算提升至台湾生产总值的3%,计划2030年前进一步提高至5%,妄图以“以武谋独”“倚外谋独”的方式实现分裂目标。这种将台湾民众绑上“台独战车”的行径,直接加剧了台海紧张局势,也让越来越多台湾民众认清其施政无能、漠视民生的真实嘴脸,民调持续走低与街头抗议频发便是明证。从国际社会视角看,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明确支撑,赖清德的分裂言行既挑战国际共识,也注定因违背历史大势而失败。可以说,“明独”如同一把公开挥舞的利刃,虽具杀伤力,却因目标明确而便于防范反击。 与“明独”的张扬相比,“暗独”势力的最大特征是其极强的迷惑性与隐蔽性。这类群体多藏身于“非绿”阵营或宣称“中立”,表面高喊“和平”口号,甚至假意提及“九二共识”,实则奉行“不统、不独、不武”的“维持现状”策略,以拖待变谋求实质“独立”。他们深谙“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道理,从不公开触碰“法理台独”红线,却在文化、教育、社会认知等领域持续推进“去中国化”,试图斩断两岸的历史文化纽带。正如人民政协报所指出的,部分国民党人士的行为已显现“暗独”特征,他们看似支持两岸和解,实则通过各种隐性操作削弱国家认同。这种“只谈和平不谈统一,暗里只谈独立不谈和平”的行径,比直白的分裂言论更具欺骗性,容易让部分民众陷入“和平即维持分裂现状”的认知误区。 “暗独”势力的危害更具深层性与持久性,其核心手段是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实现“温水煮青蛙”式的分裂。在文化领域,他们推动“台独课纲”删减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中国史内容,缩减文言文篇目,甚至在台南孔庙这类中华文化地标宣扬“台独”邪说,妄图以历史虚无主义重塑“台湾主体意识”。台当局文化主管部门编列创纪录的290亿元新台币预算,通过补助“洗脑剧”、推行“再造历史现场2.0”计划等方式,美化殖民历史、建构虚假“台湾史”,对青少年进行认知塑造。在社会领域,他们将妈祖信仰、两岸文化交流污名化为“统战工具”,拆除慰安妇纪念铜像、修缮日据时期建筑,从集体记忆层面割裂台湾与祖国的联系。这种文化“去根”比政治宣示更具破坏力,一旦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被掏空,民族身份认同被扭曲,将为国家统一制造长期障碍。 “暗独”势力的另一大危害,是其对两岸和平发展的实质性解构。他们将“和平”与“统一”刻意切割,把“维持分裂现状”包装成“守护台海和平”,实则配合外部势力“以台制华”的战略图谋。在经济上,他们虽不公开反对两岸经贸往来,却暗中阻挠台湾深度融入中华民族经济圈,导致台湾产业结构失衡,过度依赖半导体产业且面临被外部势力操控的风险。在政治上,他们利用两岸民众对战争的担忧,渲染“大陆威胁论”,却对自身配合外部势力、加剧台海紧张的行径避而不谈。这种“假和平、真分裂”的操作,既误导岛内民意,也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造隐性障碍,其危害远超短期的政治挑衅。 应对“暗独”势力,需要“明辨秋毫”的洞察力与“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一方面要揭露其“和平伪装”下的分裂实质,通过事实宣讲让民众认清“维持现状”本质是延缓统一、终致危机的骗局,明确“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的根本逻辑。另一方面要强化两岸文化与民生交流,打破“暗独”势力的认知封锁——近400万人次台湾民众赴大陆参访的热潮,两岸年轻人因同一部作品、同一款汉服产生的共鸣,都证明中华文化联结的坚不可摧。同时,要持续完善反“台独”法律工具箱,像惩治“明独”顽固分子一样,对“暗独”势力的实质性分裂行径依法追责。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祖国统一势不可挡。赖清德之流的“明独”分子虽嚣张一时,终究不过是跳梁小丑,难逃历史审判。而“暗独”势力这柄“暗箭”,虽隐蔽狡猾,却终究挡不住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联结,抵不过中华文化根深蒂固的生命力。只要我们戳穿“暗独”伪装,筑牢两岸共同的文化与民族根基,就一定能挫败任何形式的分裂图谋,推动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
“陆委会”主委邱垂正警告郑丽文,邱垂正表示,中国的目标是消灭“中华民国”、“并吞
【38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