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 - 35 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好奇之下就去查了查这一款歼 - 35 隐身舰载机的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的生平经历,查了之后彻底震撼了,万万没有想到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竟然厉害到了如此程度! 聊起孙聪院士的起点,其实和很多踏实做事的人一样。他 1983 年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毕业,一脚踏进了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也就是咱们常说的 601 所。 那时候我国的战机设计还处在 “摸着石头过河” 的阶段,尤其是重型战机领域,不少核心部件和技术都得依赖进口,别人一旦卡脖子,整个项目就得停摆。 孙聪没挑三拣四,从最基础的设计师做起,每天趴在图纸前算数据、画方案,跟着老专家啃一个个技术硬骨头。 谁也没料到,这个愿意沉下心干脏活累活的年轻人,后来会成了我国舰载机领域的 “领路人”。 孙聪第一次真正挑大梁,是在歼 - 11B 项目上。那时候我国空军急缺自主可控的重型歼击机,之前引进的机型总有个 “软肋”, 关键的雷达、航电系统都得靠国外供货,万一哪天人家断供,战机就成了 “没眼睛的老虎”。 孙聪带着团队一头扎进研发里,光雷达系统的国产化就改了上百版方案,机身用的高强度合金也反复测试,就为了摆脱对进口材料的依赖。 2003 年歼 - 11B 首飞成功那天,整个团队都红了眼 —— 这款战机的国产化率超过 90%,意味着我国终于能独立造出重型歼击机,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 后来歼 - 11B 列装部队,成了空军的主力机型之一,直到现在还在守护我国的领空,这背后全是孙聪团队当年打下的硬底子。 再看如今的歼 - 35,更是把我国舰载机技术推向了新高度。 这些年美国的 F-35C 早就列装尼米兹级航母,隐身舰载机成了大国海军的 “标配”。 我国福建舰都用上电磁弹射了,要是没有适配的隐身舰载机,航母的战斗力就得打折扣。 孙聪团队又一次扛下了重任,这次的挑战比之前更大 —— 海洋环境高盐高湿,普通隐身涂层飞几次就会失效,他们就得研发能扛住这种环境的特殊涂层。 弹舱得装下大尺寸的空空导弹,还不能破坏战机的隐身外形,设计时得反复计算气动布局。 航电系统得跟上五代机的水平,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还得和航母的指挥系统无缝衔接。 现在歼 - 35 已经进入测试阶段,离正式上舰越来越近,这意味着我国航母战斗群终于有了能和 F-35C 抗衡的隐身舰载机。 除了搞研发,孙聪院士还特别看重人才传承。他常跟团队里的年轻人说:“一个人厉害不算啥,整个团队能接茬干,技术才不会断代。” 这些年他带出来的年轻设计师,平均年龄也就 35 岁左右,很多人都成了歼 - 35、歼 - 15 改进型的核心骨干。 其实看孙聪院士的经历,最让我震撼的不是他搞出了多少款战机,而是他始终盯着 “自主可控” 这四个字。 就像之前美国卡咱们芯片、光刻机的脖子一样,战机领域更是如此 —— 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能自己一点点啃下来。 咱们常说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孙聪院士和他的团队,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铸造了守护我国海空的 “重器”。
一场看似普通的技术泄露事件,却揭示了俄罗斯军工体系的深层危机,也意外成为中国军事
【6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