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扇15真的很不堪吗?其实说白了,相当于人家美国30年前的技术,但绝妙之处在于,美国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进步。 美国30年前搞出了F119发动机,专门装在F-22战斗机上,当年这东西可是天上独一份的宝贝,推力大还轻巧,让F-22能以超过音速的速度长时间巡航,空战里占尽优势。 涡扇15从核心设计思路上来说,确实是瞄准了F119的水平去的,比如都追求小涵道比带来的高速性能,还有能让战机做出复杂机动的矢量推力技术,所以才有人说“相当于30年前的技术”。 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技术框架相似可不等于性能一样。就拿发动机最关键的“力气”来说,F119当年的最大推力是17.7吨,而涡扇15能达到18.5吨,力气反而更大了。 更关键的是里面的“心脏”——涡轮叶片,F119用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单晶合金,能扛住1500℃左右的高温;涡扇15用的是第三代单晶合金,直接能顶住1680℃,相当于把叶片放进岩浆边缘还能正常工作。叶片轻了40%,强度却高了30%,这可不是简单照搬老技术能做到的,就像同样是做馒头,现在用了更好的面粉和酵母,口感和营养肯定不一样。 再说说美国这30年为啥没进步。最直接的原因是没了动力,苏联解体后,美国觉得在天上没对手了,没必要花大钱搞新一代发动机。F119已经够用,后来给F-35装的F135发动机,看着推力更大,其实是把“风扇”做大了,也就是涵道比提高了,虽然省油、推力足,但高速性能反而下降了,F-35的最快速度还不如F-22。这就像给短跑运动员换了双马拉松跑鞋,看着更高级,其实不适合冲刺,根本不算技术突破。 而且美国工业基础也不如以前了,搞航发需要顶尖的制造工艺和产业工人,这些年美国好多工厂都迁到国外,自己的生产线成本越来越高,技术工人也断档了。 之前美国想搞新一代变循环发动机,折腾了好几年,要么成本降不下来,要么可靠性不过关,至今都没能装到战机上。反观咱们,这些年一直在砸钱建生产线、培养人才,沈阳黎明厂现在72小时就能装出一台涡扇15,质量还很稳定,这效率美国现在都比不了。 还有个技术瓶颈的问题,传统航空发动机的进步,要么靠优化结构,要么靠升级材料,这俩路最近30年都快走到头了。结构上,涡扇发动机的原理就那么些,再怎么改也跳不出风扇、压气机、燃烧室、涡轮这几大件的框架;材料上,现在最好用的还是钛合金,人类暂时没找到更耐高温、更轻便还便宜的替代材料,中美用的都是类似的材料,美国自然没法拉开差距。 可能有人会说,涡扇15的寿命是不是不如美国发动机?早期确实有这问题,验证机寿命大概3600小时,但现在量产型已经能到6000小时,快赶上美国F135的8000小时了。而且咱们的发动机是新设计的,电子控制系统比30年前的F119先进得多,能更精准地控制燃油和推力,响应速度更快,歼-20装上它,超音速巡航时间能突破42分钟,比F-22还持久。 更实在的是实战表现,歼-20装了涡扇15后,在东海防空识别区能轻松以1.8马赫的速度摆脱锁定,还能做出“落叶飘”“眼镜蛇机动”这些超难动作,这都是涡扇15的功劳。而美国的F-22已经服役快20年,发动机还是老的F119,没换过新一代;F-35虽然新,但发动机拖累了速度,最快才1.8马赫,巡航速度还不到音速,真要是空战,灵活性远不如歼-20。 这么一看就明白,说涡扇15“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技术”,是说它瞄准了当年的顶尖框架,但咱们通过材料升级、工艺改进,把性能做到了更高的水平。而美国这30年要么没动力研发,要么受限于工业和技术瓶颈,没能拿出真正更先进的发动机,等于在原地踏步。 这就像两个人赛跑,一个人30年前跑到了100米终点,之后就停下来休息;另一个人虽然晚出发,但一直往前冲,现在也跑到了100米,甚至还多跑了几步,你能说后一个人跑得慢吗? 所以涡扇15根本不是“不堪”,反而是很强的存在。它标志着咱们终于追上了世界顶尖航发的水平,而曾经的领跑者美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继续前进。 随着咱们在材料、工艺上继续突破,说不定再过几年,就能让美国反过来追咱们了。这不是吹牛皮,是实实在在的进步,从以前得花大价钱买别人的发动机,到现在能造出不比老大哥差的“中国心”,这已经是天大的突破了。
是的,你没有看错,世界上最先进的“五代机”两侧机翼的上方,各有一个小小的翼刀。这
【24评论】【22点赞】
用户85xxx42
那F119的性能数据是假的
安辉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发动机寿命,理论数据没有用,飞行员比专业教授更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