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被我猜中了 2025年10月12日起,来自东方大国的游客不再获得传统的申根章,而是进入全新的数字边境系统EES 还记得上一次在护照上听到“咔嚓”一声盖章的声音是什么时候吗?现在,可能已经是最后一次了。 从2025年10月12日开始,29个申根国家正式启用“出入境系统(EES)”。 传统护照盖章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指纹录入、人脸扫描,以及你那张人脸将在欧盟的数据库里被保存整整三年。 这套系统的上线,确实是欧盟对边境管理的“数字革命”,但这场革命,真的能让旅行更轻松吗?还是说,我们正在一步步把旅行变成一道道安检门后的数据游戏? EES,全称“Entry/Exit System”,意为出入境系统。 欧盟早在2017年就在计划这套新系统,目标是取代纸质记录方式,提高边境效率和安全性,现在终于落地。 它覆盖了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在内的29个申根国家,所有非欧盟旅客,包括来自中国的游客,入境时都要进行指纹录入和面部扫描。 信息将被记录,包括姓名、护照、旅行证件、生物特征、出入境时间和地点,统一存储,并保存三年。 盖章的浪漫没了,机器的“理性”来了。 不再与边检官员寒暄几句,也不会有人告诉:“欢迎来到巴黎。” 现在听到的,是机器发出“验证通过”的提示音,感觉到了吗?旅行的温度,在悄悄消失。 欧盟声称EES能提升通关效率,减少排队时间,打击签证欺诈和非法滞留,但现实怎么样? 在试点运行的机场里,旅客通关时间平均反而增加了4分钟,尤其是一些不熟悉流程的首次入境旅客,在指纹录入、面部识别这些环节上耗时更久。 更让人担心的是,系统在识别人种时并不公平。 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的测试中,系统对亚洲人种的面部识别错误率高达6%。 这意味着,每20位东亚或东南亚游客中,可能就有一人被“误伤”:不是多拍一张照片就能解决的那种误识,而是可能被拦下、盘问甚至拒绝入境。 对于普通游客,这不仅意味着困扰和时间损耗,更可能影响整趟旅程的心情和计划。 而要提出申诉?程序复杂,加上语言障碍,很容易让人陷入“数据说你有问题,你就得解释”的困局。 别以为只是录个指纹、扫个脸那么简单。 这些数据,不仅被记录,还会在欧盟29个国家的执法机构之间共享,用于边境管控和安全防范。 问题是:这些数据真的安全吗? 2024年,德国联邦警察局发生过一次严重的数据泄露事件,约8000名旅客的资料被挂上暗网出售。 那还只是护照信息和出入境记录,而现在,EES掌握的是你的生物特征,也就是你这个人的独一无二的“密码”。 一旦泄露,无法更改,也无法撤回。 更关键的是,游客没有权利要求删除这些数据。 三年期限内,它们将自动存在系统里,无论你是否再次入境,你没有选择权,也没有掌控权。 这就像是你一走进欧盟,就自动签了一个隐形协议:把你的脸、指纹、行程、身份交出去,换一张入境许可。 但你签了吗?你知道自己签了?你能拒绝吗? EES是欧盟单方面推动的系统,没有与其他主要游客来源国进行对等协商或数据保护协议的谈判。 尤其是中国等亚洲国家,虽然是欧洲旅游的重要客源,却几乎没有参与制定规则的机会。 这让人不禁怀疑——这套系统,是为了管理边境,还是在划定“谁能来,怎么来”的新标准?技术强国设定规则,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接受。 这不是协商,而是单边决定。 这股趋势正在全球蔓延,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也在推进类似系统,旅客越来越像是在“扫脸通关”,但这些系统背后的标准、隐私保护、数据监管却各不相同。 谁能监督?谁来对数据滥用说“不”?目前没有答案。 对很多人来说,护照上的盖章,是旅行的一部分,是仪式感,是一种“我到过这里”的证明。 而现在,我们用脸登录,用指纹通关,却换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感。 这不是反对科技进步,而是我们在迈入数字时代的同时,是否也该停下来问一句:效率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旅行,本该是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连接,而不是人和机器之间的博弈,科技可以让边境更智能,但不该把人变成数据库里的一串代码。 欧盟的EES系统可能是未来旅行的模样,但它也提醒我们,每一次技术升级背后,都伴随着权利的让渡与自由的重构。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快的通关速度,更是对隐私的尊重、对个体差异的包容,以及对旅行温度的守护。 护照不再盖章,旅行不该没了人情味。 信息来源:10月12日起欧洲29国将正式启用新的电子出入境系统(EES)2025-09-28 ·生活帮
东方大国对印度游客的新规,不是刁难,是现实的底线。不想被劝返,就老老实实做好
【71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