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也开始失业了,多位明星自曝无戏可拍,有人早已另寻出路。而被观众厌烦称其“霸屏

老阿七说史 2025-10-17 16:47:03

明星也开始失业了,多位明星自曝无戏可拍,有人早已另寻出路。而被观众厌烦称其“霸屏”的雷佳音8日也客气表示:“我特别听劝,有小半年没演了,而且还会休息”。其实主要就是供大于求,没名气的演员不想用,有名气的演员又逮着用,就导致观众看得腻味,演员也挣不到钱! 这个曾在《人世间》《第二十条》等多部作品中频繁出现的男演员,居然已经有半年没进组了。 是他不想演了吗?还是剧组真的不再需要他了?更深层的问题是:如果连雷佳音都“失业”了,那其他演员呢? 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看不见的地震。 过去几年,“霸屏”曾是某些演员的代名词,而现在,“无戏可拍”成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不是不努力,而是整个盘子变了。 雷佳音的“霸屏”其实是从2022年开始的,那一年他主演的《人世间》一上线就收视爆棚。 之后又接连出现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第二十条》里的检察官,《热辣滚烫》里的暖男哥哥,《长安三万里》里的李白…… 角色虽然不同,但却都逃不开“中年男性的窝里横”这个标签。 观众一开始是喜欢,可喜欢久了,也会腻。 2024年初,央视点名批评“怎么又是你”,那句话背后,其实是观众对审美疲劳的抱怨,也是对影视行业用人机制的质疑。 雷佳音“听劝”停工,不是退场,而是选择主动踩刹车,他知道,再演下去,不仅自己口碑撑不住,市场也会反噬,而这,恰恰说明他清醒。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雷佳音这样主动“休息”,更多的演员,是被动“歇着”。 刘涛,今年4月在一次直播中无奈地说:“我已经240多天没有进组了。” 她不是新人,她国民度不低,演技也在线,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拿不到角色,不是没人找她,而是找她的都不是好剧本。 她说:“我不想接那些只是为了拍而拍的戏。”可问题是,别的好戏,也轮不到她。 演员叶祖新更尴尬,他曾凭借《步步惊心》出圈,最近在某部大剧中出现,不过只有几秒镜头,却意外让不少观众记住了他。 弹幕里一片夸赞:“这才是男人该有的样子!”但拍完那几秒,他就又回归了“待业”状态。 没有人再叫他进组,不是没人看见他,而是没人愿意为他投资一整个角色。 徐璐的境遇,也能代表一群30岁上下的女演员,她曾经是偶像剧里的女主角,《甄嬛传》里演小宫女也挺出彩。 可现在,她的戏越来越少,转而频繁出现在综艺节目里,这不是她喜欢综艺,而是演戏的机会越来越少,曝光度要靠别的方式维持。 这就是当前行业的现实——一边是观众在喊“怎么又是他”,一边是演员在喊“为什么没我”。 谁都不满意,可谁也改变不了什么,真正的问题,是行业变了。 2023年之后,影视行业进入了一个“供大于求”的阶段。 以前,一部剧几十集,动辄投资过亿,演员片酬高,制作周期长,平台敢投,因为有流量就有回报。 可现在,平台不敢赌了,他们更愿意投短剧——十几分钟一集,一周能拍完,成本低,回本快。 而短剧最需要的,不是大牌演员,而是便宜、配合度高、够“新”的面孔。 你是雷佳音,片酬高,档期难排,选角导演自然就放弃你;你是刘涛,有一定国民度,但观众说你演啥都一样,资本也退避三舍。 反倒是一些新人、网红,反而在短剧里混得风生水起。 资本的逻辑很简单:回报最快的就是最好的,哪怕是“狗血剧情”,只要能吸引眼球,就值得投资。 这也导致剧本创作严重同质化,霸总、重生、甜宠、复仇,来回炒冷饭。 老演员看不上,新演员没得选,剧烂了,观众疲惫了,平台回报率下降,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在这种生态下,很多演员不得不另寻出路。 郑国霖,曾经是正午阳光的御用演员,演过不少皇帝可最近,他在景区“扮皇帝”赚外快,被网友嘲讽“掉价”。 他没生气,只说了一句:“用能力赚钱不丢人。” 马天宇,开了养鸡场;韩栋,投身短剧,演各种“霸总”;朱梓骁,转型做直播带货。 这些人,没有抱怨,而是接受现实,选择新战场。 不是演员非得演戏才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人的能力,而不是那个“演员”的标签。 其实,这场“失业潮”,也是一次行业的洗牌。 对演员来说,有两条路,像雷佳音那样,选择沉淀,不急着抢戏,等一个值得的角色; 或者像史元庭那样,主动转型,把自己当作一个品牌运营起来,前者靠演技,后者靠适应力。 无论哪种,只要不躺平,就有出路。 对行业来说,这也是一次“供给侧改革”。 以前靠砸钱、靠流量,现在得靠内容、靠效率,平台不再迷信明星,而是重新审视剧本和题材,导演也得重新思考:到底是演技重要,还是热度重要? 现在,这种“休息”不再是退缩,而是战略。 影视行业的寒冬不会永远持续,内容总是王道。 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信源: 人民文娱 2025-10-08 搜狐娱乐——明星也失业了?多位一线演员自曝无戏可拍,真相让人意外!

0 阅读:366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