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美国提出收货轮靠港费,是华裔商务代表戴琪提出来的。她的想法是,中国的货轮多,

木槿论事 2025-10-17 16:50:31

当初美国提出收货轮靠港费,是华裔商务代表戴琪提出来的。她的想法是,中国的货轮多,而且每年生产的货轮也多,其他国家购买的中国的货轮也多,所以提出靠港费,能够给美国带来一大笔收入。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这场“靠港费风波”,起点是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她盯上了航运业,打的算盘很直接:中国的货轮多、造船多、连别的国家用的船也多是中国造的,那就从这儿收费,一次两次都能赚笔大钱。   她的逻辑是,既然中国占了全球造船和航运半壁江山,那就按靠港次数收费,钱不就来了?   于是她搞出了所谓“双向收费”,还加了个“穿透股权”条款:哪怕是别的国家的船,只要背后有四分之一是中资投资,也得掏钱。   这政策一出,国际航运圈全炸了,因为这相当于一半以上的货轮都要上缴“美国港口税”。   戴琪想得美,觉得这下既能压中国的船厂,又能增加美国财政收入,甚至还能顺带刺激自家造船业。   但她低估了两件事——美国自己的货轮太少,而美国资本却投资了全世界的航运公司。   等政策细则一公布,美国投资的那些外国船也全被“穿透”出来,结果是自己家的基金、船东、金融机构全中招,美国原本要收中国的费,反手被自己人先掏了腰包。   可真正的反转还在后头。   中国没跟着吵架,而是用行动回应,9月底修改海运条例,10月初直接反制,比美国的生效时间还早了四天,反制方案一点不绕弯:美国船来中国港口也得交费,而且按净吨算、设四年递增梯度。   关键是中国更聪明——凡是中国建的、在中国修的、或者由中国造船厂维保的船可以减免。   这意味着,想少交钱?那就来中国造船、修船。   这招不光没伤自己,还顺带把造修链全吸回国内,直接形成正反馈,美国那边还在写收费细则,中国的港口收费系统已经上线运作。   反制措施一落地,全球第一艘被“收回一刀”的竟是美国自己的船——“MATSON WAIKIKI”号,这艘船在宁波靠港,一次就被收了1200万元人民币的费用。   讽刺的是,这家公司旗下超过一半的船全是中国造的,也就是说,美国想靠收费压中国,结果第一个被割的,竟是自家航运集团。   接着,法国达飞、丹麦马士基、地中海航运全跟着中招,因为它们的船队里都有美资持股,戴琪原本以为能卡中国制造,结果这一刀直接切进了全球资本的腰包。   各大船东一看形势不对,纷纷改航线绕港、调整挂靠频次,一时间,美国西海岸的港口空荡了下来,而中国港口依然灯火通明,宁波舟山的装卸量还在涨,中欧班列也没停,反而成了替代通道。   美国农业和制造业立刻感受到了连锁反应,大豆、玉米滞留海上,期货价格几天内暴涨十几个百分点,仓库货满为患,运输链瘫了一半,农场主抱怨“靠港费”成了新税种,最终全摊在他们头上。   更糟的是,美国造船业根本补不上缺口,一年能造的大型货轮不超过五艘,而中国船厂同期在建超过一千艘,美国想靠自己建船替换?连图纸都得等两年。   对比之下,中国的反制更像是一次产业升级的演练。   收费不是终点,而是规则的一部分,谁愿意来中国造船、在中国修船,就能获得豁免;谁想靠中国的船跑全球,就得接受合规制度。   于是,越来越多船东开始权衡:与其被收两头钱,不如直接把业务链移到中国,这样一来,船费变成了引流工具,政策反而推动了产业回流。   从结构上看,这场博弈的本质,不是钱,而是“谁能把规则落地、谁能接得住产业”。   美国靠“收费”打政治牌,中国靠“执行力”打产业牌,一个拿嘴喊,一个拿制度做,结果,资本和货流的方向,自己就选出了答案。   到头来,戴琪的靠港费计划成了反面教材,她想从航运规模中薅点羊毛,结果被现实反噬;想立威,却成了让美国资本交学费的案例。   说白了,全球市场用脚投票:货轮不靠口号靠效率,供应链不信口炮信规则,太平洋两岸的港口,一边在等待补贴弥补损失,另一边则在夜色下继续起吊作业。   如今风浪还在,但谁顺势而行,早已一目了然。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0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