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扬言中国敢收复台湾,他就轰炸北京,如今的美军还有这个能力吗?美军别说没这能力,就算有,也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活着承担后果。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特朗普那句话,看似霸气十足,实则不过是他熟悉的老套路——当时为了选票和金主制造噱头。 而美国政坛如今最保险的卖点,就是“对华强硬”,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谁都不敢在这件事上显得“软”,特朗普只是说得更大声、更夸张,听起来像战争预告,实际上是筹款演出。 真要看军事层面,美军“攻打”这事儿,纸上看热闹,现实一碰就碎。 第一条路是导弹,美国有AGM-158这类远程隐身巡航导弹,标称射程1800公里,理论上够远,但问题是,中国的雷达和反导网能把它揪出来打下来。 从远程预警到红旗系列防空系统,层层叠叠几乎无死角,导弹真飞过来,不被干扰、不被拦截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 第二条路是轰炸机,B-2的隐身性能虽好,可它得从哪儿起飞?从本土飞来要加油几次,而加油机就是活靶子;从日韩起飞又不现实,那边早在东风导弹的射程里。 想靠航母?更危险。 要知道,中国的反舰导弹东风-21D、东风-26就是专门打航母的,美军自己都承认,只要航母敢靠近第一岛链,就有可能“秒沉”。 这些路线理论上都能打,但代价太大、风险太高,换句话说,不是打不到,而是根本不敢真打。 即便强行出手,也撑不了几轮,美军的突防、持续打击、后勤能力,都会被中国的防御体系压得喘不过气。 而中国这边,可不是光靠防御,多层反导网只是第一道墙,真正让美军忌惮的,是二次核反击能力,中国的陆基、海基、空基三位一体核力量早就成型。 就算真有人胆大包天先打过来,也能保证反击命中,任何打击咱们的企图,等同于在核门槛上起舞——谁动手,谁先死。 而攻打还不是单发事件,是把整个世界拉进一场无法回头的连锁反应,要清楚,中美贸易与投资高度融合,断然动武会立即触发供应链重排。 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医药中间体很多短期内难以替代,生产线停摆、零售物价上扬会迅速传导到普通家庭,还有金融上,中方若选择动用外汇或抛售部分美债,会撼动市场信心,引发美元资产抛售潮与利率震荡。 换句话说,发动战争的那一方,极可能首先在自己的口袋里尝到苦果:通胀、失业、资本外逃都会把选票和支持率拖下水。 再看外交与国际法,轰炸别国首都明显踩红线,哪怕出于“自卫”理由也难获得国际社会普遍支持。 他们盟友也不会义无反顾陪着上刀山——多数国家会权衡本国利益,公开谴责、私下报以距离。 而联合国框架内的制裁与孤立,会让发动者付出长期的外交代价,贸易壁垒、金融惩罚、技术封锁等接踵而至,短期军事收益很难弥补长期外交损失。 美国内部也有现实门槛,执政者要看国会、预算、媒体与民意,发动大规模远程军事行动需要持久资金、人力和社会支持;而预算争议、政府功能失调、兵力分布与后勤瓶颈都会把“能不能打”变成“敢不敢打”。 尤其是核风险一旦进入视野,国会、盟友、市场都会逼迫决策层重新评估,这种复杂性远非竞选演讲能覆盖。 从军事持续性看,所谓一次打击不等于解决问题。 哪怕一轮打击成功,也会激化对方更大规模的反制:军事基地、港口、关键基础设施会成为报复目标;非军事手段(经济、网络、外交)会同时被激活,使冲突迅速扩散成全方位较量。 所谓“有限打击”在现实中很难保证不会升级——这是战略家反复告诫的风险。 再谈中国的反制与恢复能力,除了已有的防御体系,更重要的是后续的社会抗压和产业替代。 国内市场大、产业体系完整,这意味着即便遭遇外部冲击,也有较强的韧性去吸收与调整,并且,中国可通过外交与经贸工具对等应对,一些关键技术节点也在加速国产替代,长期而言外部压力更多会催促内部加速升级,而非简单屈服。 讲实在的,特朗普式的高调言论更多是政治表演,它能激发支持者情绪、吸引媒体眼球,但把这种口号变成国家行为,需要通过一整套能力与意志的检验——从军事能否持续打击、到金融体系是否承受、到国际秩序会如何反应。 结论并不复杂:美军并非完全没有打击手段,但“能打”和“能承担后果、活着扛下后果”是两回事,现实的门槛和代价,把直接动武放在了极不可能、极不智的选项里。 大家怎么看?你觉得这种“嘴炮”更像是在国内舞台上的表演,还是有可能被推动成真正的国家行为?欢迎在评论里写一句立场+理由。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特朗普扬言中国敢收复台湾,他就轰炸北京,如今的美军还有这个能力吗?美军别说没这能
木槿论事
2025-10-17 16:50:1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