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老板竟然用油漆把石头喷黑,冒充优质煤炭!这一幕被路过的男子拍下并发到网上,

深度程磊 2025-10-17 16:23:08

云南一老板竟然用油漆把石头喷黑,冒充优质煤炭!这一幕被路过的男子拍下并发到网上,引发全网热议。有人气愤地说:“这不是生意,是诈骗!”也有人心疼地留言:“骗老百姓的取暖煤,连良心都被油漆糊住了吧?”男子表示自己并非要“砸饭碗”,只是觉得这种行为太不道德,提醒大家买煤时一定要仔细辨别。 事发当天,这名男子在云南路边看到一辆装满“煤炭”的卡车,几名工人正对着车厢喷洒黑色液体。起初他以为是给煤防尘,可当一股刺鼻的油漆味扑面而来,他立刻察觉不对劲。走近后发现,那些“煤炭”其实是一块块石头,经过油漆覆盖后乌黑发亮,乍一看就像上好的精煤。男子赶紧掏出手机拍下全过程。视频中,老板一边喷一边笑,不时后退几步看看颜色深浅,哪里“发灰”就补喷几下,旁边两人还在指导“这边再补点”,显然干得驾轻就熟。 男子越看越气愤。因为他知道,这些假煤主要销往农村,尤其是北方取暖地区,买煤的大多是老年人。老人们花辛苦钱买回去,却发现根本烧不着,还得费劲往外扔。喷了漆的石头不但不能燃烧,油漆里还含有甲醛、苯类等有害物质,燃烧时可能释放有毒气体。男子说:“我只是想让更多人看到这种骗人手段,别让善良人受伤。” 这一行为的违法性质十分明确。从刑法角度来看,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老板明知煤矸石无法燃烧,却喷漆冒充优质煤高价出售,从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从客观上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财物,已构成诈骗行为。若销售范围广、涉案金额大,就可能触及刑事追责。 除此之外,《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生产者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煤矸石是采煤时的废石,根本不具备商品煤标准,属于不合格产品。老板把它伪装成优质煤炭出售,是典型的“以假充真”。即便尚未出售,只要存在这种造假行为,市场监管部门都有权进行处罚,包括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情节严重者还可移送公安机关追责。 而对已经购买假煤的消费者而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的,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例如花100元买到假煤,除了要求全额退款,还能再获赔300元,最低赔偿额不少于500元。这一条款的设置,正是为了保护普通百姓,特别是信息不对称的老年消费者权益。 从法律视角延伸,这类事件的社会危害远不止“买卖纠纷”。一是破坏市场秩序,扰乱能源产品流通,影响公平交易;二是侵蚀社会信任,让消费者对市场诚信体系失望;三是潜在的安全与环境风险——喷漆石头燃烧后可能释放毒气,造成空气污染甚至中毒事故。看似小小一罐油漆,其实是对公共安全的漠视。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种喷漆假煤每吨能多赚几百元,短期利益驱使下,造假链条往往很隐蔽。但“聪明”并不代表合法。《民法典》第1165条规定,因欺诈行为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也就是说,即便买家没报警,也可以依法起诉索赔。同时,《刑法》第140条还规定,销售伪劣产品金额五万元以上的,可判处两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商贩长期从事此类买卖、累计销售金额巨大,可能升级为更严重的刑事案件。 律师分析称,本案中老板的行为,已同时触及民事侵权、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三个层面。若被查实,不仅要退钱赔偿,还可能面临刑罚。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判决此类案件时通常会从主观恶性、危害后果、受害人数等方面综合考量,认定情节严重者可判实刑。 而那位拍视频的男子,虽然“出手拍摄”,但并未侵犯隐私或构成诽谤。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规定,公民对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有权监督、举报、曝光。只要事实客观、目的正当,他的行为属于行使监督权,具有社会正当性。 事件曝光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律师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煤炭时,尽量选择正规煤场,签订购销凭证;若发现异味或外观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拍照取证,并拨打12315举报。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抽查,建立煤炭质量追溯机制,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法律不会因为金额小就放过,也不会因“大家都这么干”而沉默。正如刑法所强调的,欺诈的终点,永远是刑责。做生意可以靠勤劳,不能靠骗局;谋生可以靠手艺,不能靠黑心。煤炭可以黑,但良心不能。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深度程磊

深度程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