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分别开收“港口费”,中方细则已出台,美方只有一句话:自己看着办 中美两国从

义气先义 2025-10-16 17:11:21

中美分别开收“港口费”,中方细则已出台,美方只有一句话:自己看着办 中美两国从10月14日起开始互相对对方的船舶征收额外港口费,这事儿说白了就是贸易摩擦又升级了,美方想通过这个办法挤压中国在全球航运和造船上的份额,中方则直接回击,摆出对等姿态。整个过程从今年4月美方启动301调查就开始酝酿,到现在正式落地,牵动着全球供应链的神经。 今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的301调查最终结果,认定中国在这些行业存在不公平做法,于是决定从10月14日起对中国相关船舶加征港口费。具体来说,对中国企业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每净吨位50美元起步,以后三年每年加30美元,到2028年就到140美元一吨;对中国建造的船舶,按净吨位18美元或每个集装箱120美元取较高者收取;还有针对滚装船的14美元每吨。这些费用名义上是港口服务费,实际就是变相关税,目标直指中国占全球造船订单一半以上的地位。美国这么干,表面是为保护本国造船业回流,补贴本土船厂,但业内人都知道,美国造船产能早衰退了,全球份额不到1%,这政策更多是政治信号,借贸易战继续施压中国高科技和制造业。 中方这边反应不慢,早在9月29日国务院就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明确对实施歧视性措施的国家可以反制,包括加收特别费用。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直接发布了公告和实施办法,从10月14日起对五类美国相关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美国企业、组织或个人拥有的船舶;他们运营的船舶;美国方直接或间接持股25%以上的企业拥有的或运营的船舶;悬挂美国旗的船舶;在美国建造的船舶。费率是梯度递增的,2025年10月14日起每净吨400元人民币,2026年4月17日起640元,2027年4月17日起880元,2028年4月17日起1120元。缴费主体是船舶代理人或船东,靠泊前通过在线系统申报,港口海事机构核实后收取,欠费还能跨港追缴,甚至扣船。这套办法写得清清楚楚,哪些船缴、怎么缴、缴多少、怎么执行,全都有条文支撑,还特别豁免了中国建造的船舶和空载来中国船厂维修的船,避免伤及无辜第三方。 对比两边,你就看得出差距多大。中方这份实施办法长达十条,覆盖了从申报到违规处理的闭环,符合WTO的非歧视例外条款,既精准打击美方造船保护主义,又留了回旋空间,比如第九条明确保留动态调整权,以后根据情况可以微调。美方呢?公告发得早,但执行细则到现在还是一锅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因为政府停摆,预算卡壳,根本无力落地,只能扔给船东一句“自行申报,通过Pay.gov平台自觉缴费”。这话说出口就露馅了,船东们得自己算吨位、自己转账、自己证明豁免,出了问题谁担责?业内反馈,美国航运协会抱怨这政策模糊,船公司一头雾水,实际操作起来形同虚设。特朗普政府本想借此重振美国船厂,吸引订单回流,但这么松散的执行,效果打折不说,还暴露了行政协调的短板,政治闹剧味儿太重。 这港口费互征一落地,全球航运链条就跟着抖。分析师估算,2026年总成本可能超900亿美元,中国中远海运集团首当其冲,一年光这笔费就得吐出15亿到16亿美元,占行业额外支出的近一半。美方对中国船舶的打击更狠,因为中国船队规模大,全球集装箱船11%、油轮13%都受波及,船东们开始调整航线,避开对方港口,转而用韩国、日本或越南造船替代。结果呢?海运运价水涨船高,亚洲到美西航线预计涨10%以上,终端商品价格跟着抬,美国零售业成本增、就业稳不住,中国出口商也得消化部分压力。欧盟和韩国这些第三方遭殃,韩国船厂订单下滑,欧盟在布鲁塞尔开会讨论溢出效应,航运协会呼吁WTO介入调解。 更广看,这事儿不孤立。特朗普上台后贸易议程没变,港口费只是冰山一角,他还威胁加100%关税、限制软件出口,中国商务部则扩大稀土出口管制,针对美企供应链下手。10月14日当天,中方还宣布制裁韩国韩华海洋旗下的五家美国子公司,韩国总统府赶紧和中国磋商,试图减损。全球供应链重塑加速,船东考虑注册地转移,订单从中国流向东南亚,美国国会追加造船补贴,但报告显示实际投资只增5%,远没达到预期。博弈进入拉锯阶段,双方通过WTO磋商试探底线,但短期难缓和。 说到底,这港口费战反映了中美经济脱钩的深层逻辑。美国想卡中国脖子,重塑规则,中国则用对等反制守住底线。老百姓呢?运价涨了,东西贵了,圣诞玩具、原油这些日常货都跟着波动。长远看,美国船厂回暖难,产能瓶颈在那摆着,中国航运巨头韧性强,但全球贸易碎片化,效率低,大家都得适应新常态。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