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再破纪录!1152颗脉冲星领跑全球,南仁东遗愿成真

义气先义 2025-10-16 16:11:16

10月12日,国家天文台一放出消息,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经冲到1152颗了,关键是这数比全球其他所有望远镜加起来发现的还多。 10月12日,国家天文台直接公布,中国天眼也就是FAST,已经累计挖出1152颗脉冲星,这数字不是吹的,直接甩开同期全球其他所有射电望远镜的总和好几条街。想想看,从FAST2016年启用到现在,不过几年工夫,就干出这么大成绩,搁谁身上都得说牛。脉冲星这东西,本来就是宇宙里转得飞快的的中子星残骸,像灯塔一样定时吐射电信号,FAST靠着超高灵敏度,一下子就把它们揪出来了。国家天文台的数据显示,这1152颗里头,有不少是稀罕货,比如高速旋转的毫秒脉冲星和双星系统,这些玩意儿对搞清恒星怎么死掉、怎么变身有大用。 说起FAST,得从它那500米的大口径说起。这家伙窝在贵州平塘县的山坳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接收能力比以前的美国阿雷西博强十倍不止。阿雷西博那会儿是老大,可惜2020年塌了,从那以后FAST就稳坐头把交椅。建这个项目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早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琢磨,2007年才正式立项,花了22年时间才从图纸变真家伙。选址就费劲巴拉的,贵州喀斯特地貌多坑洼,团队翻山越岭勘测上千个点,花了12年才定在大窝凼洼地。整个工程砸进去的钱和精力,那叫一个多,核心技术全是自主啃下来的硬骨头。 要聊FAST的灵魂人物,就绕不开南仁东。这位老哥1945年生在吉林辽源,1963年高考砸出平均98.6分的成绩,进清华无线电系,毕业后在中科院深造,拿了硕士博士。1982年起在北京天文台干活,后来还去日本国立天文台客座,学了不少射电技术。90年代,他就开始憧憬建个超级大耳朵听宇宙,提出用喀斯特洼地建望远镜的点子。南仁东当了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负责从立项到落成全过程,主持写了建议书,定下中性氢、脉冲星等五大科学目标。2017年9月15日,他因为肺癌走了,享年72岁,FAST刚落成没多久,国家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他的贡献不光是建了个望远镜,还把中国射电天文从跟跑到领跑的位子推上去。 技术上,FAST有三大杀手锏。第一,主动反射面,由两千多块铝面板组成,能像活的一样微调形状,聚拢信号。第二,馈源舱吊在碗心,毫米级精度抗风摇晃,这技术全球独一份。第三,测量控制系统,藏在山体里,精准指向天区误差小到弧秒级。这些都是从十一五到十三五一步步攻克的,十四五时期才彻底爆发。开放运行后,FAST不光找脉冲星,还搞中性氢巡天、快速射电暴啥的,效率高得没边。比方说,国际上像澳大利亚帕克斯或美国绿岸,一年就挖几十颗,FAST四年多就破千,现在1152颗,占同期全球一半以上。 韩金林研究员带的银道面快照巡天项目,贡献了750多颗,占总数的七成,里面有170多颗毫秒脉冲星和150多个双星系统,甚至还出了轨道周期最短的那种双星。李菂研究员团队发明多目标同时巡天模式,叫CRAFTS,能一边搜脉冲星一边盯快速射电暴,挖出208颗,还定位了首个双中子星系统。潘之辰副研究员专注球状星团,从2017年起发现近60颗,把FAST覆盖区里的球状星团脉冲星数量翻了两倍,挖出不少自旋奇特的样本。这些成果不是运气,全靠高灵敏度和创新算法堆出来的。去年11月,FAST就破1000颗了,现在再加152颗,差距越拉越大。 脉冲星这玩意儿,科学价值大着呢。先说检验广义相对论,脉冲星密度高、引力强,是天然实验室。FAST用双星系统的夏皮罗延迟观测,把理论检验精度提了好几个台阶。爱因斯坦那套时空弯曲的说法,能通过这些数据反复验证。更牛的是低频引力波探测,纳赫兹级的时空涟漪,以前抓瞎,现在FAST靠海量脉冲星数据,捕捉到初步证据。要是深挖下去,就能搞懂超大质量黑洞怎么合并、星系怎么起源。脉冲星辐射还能研究等离子体物理和星际介质,帮着拼宇宙大图景。长远看,这些数据还能反哺航天通信,优化信号处理技术。FAST不光是中国的事儿,现在17个国家科学家排队申请观测时间,从前咱们求国外数据,现在轮到他们来用咱们的设备,这转变多实诚。 当然,FAST的路还长。未来,它会继续升级,扩展到VLBI网络,搜地外文明啥的。南仁东的遗产,就在这儿延续。整个项目从不被看好,到现在成果井喷,每步都踩得实。搁老百姓眼里,这不光是科学事儿,还提振了科技自信。

0 阅读:11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