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钱学森参加国宴,可在宴会上竟然找不到自己的座位,就在钱学森尴尬时,毛主席走过来说:“你的名字,是被我划掉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钱学森出生在上海一个注重教育的家庭,父亲曾任职教育部门,母亲也十分重视子女成长,钱学森自小聪明好学,成绩优异,1929年,他顺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大学期间,他不仅在学业上持续进步,还积极参与各种学生活动,展现出责任感和集体意识,1934年毕业后,他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到了美国,钱学森先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硕士,随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短短几年,他就在喷气推进和火箭技术领域崭露头角,参与设计风洞、研究超音速空气动力学,逐步成为业界认可的青年专家,这段时间,他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验经验,也为后来的科学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战期间,钱学森参与美国军方的喷气推进实验室,负责相关研究,战后,他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并加入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参与分析德国V-2火箭等项目,随着中国新政权的成立,钱学森回国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他深知,祖国正急需科技人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便着手准备回国,然而,美国政府认为他拥有重要的火箭和航空技术,不愿放人,甚至有美国高官声称,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这种评价说明了他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分量,1950年,他因被怀疑有“间谍”嫌疑而遭到美国政府软禁与监视,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他被限制人身自由,研究资料被扣押,甚至生活也受到影响。 即便如此,钱学森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软禁期间,他自学物理和工程控制论,撰写了理论著作,为日后工作做准备,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多方努力,将归国的意愿传递回国内高层,最终,在中美外交博弈和交换战俘的背景下,1955年美国政府同意释放钱学森,他带着家人踏上归国的旅途,途经香港后进入内地。 归国初期,中国科技基础极为薄弱,钱学森深知,想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他提出自力更生的方针,鼓励团队成员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那时的研究条件非常艰苦,设备简陋,资料缺乏,许多科研人员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钱学森不仅亲自讲课,还带领大家编写教材,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的努力很快结出果实,回国后不久,钱学森参与制定了国防航空工业的总体规划,明确了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方向,不久,国家成立了导弹研究机构,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成为主要负责人,研究院初期一切从零起步,钱学森带领团队攻克了许多关键难题,1957年,苏联援助的导弹模型到达中国,但核心技术并未完全开放,面对这样的现实,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摸索创新,不断试验。 1960年,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中国的导弹项目一度陷入困境,钱学森依然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要求团队聚焦数据分析、问题查找,那年11月,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这一突破不仅让中国跻身世界导弹技术行列,更极大提振了国人的信心,钱学森并未因此满足,继续推动各项技术进步,强调每一次成功都要反思细节、持续改进。 导弹成功后,钱学森又积极参与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发,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氢弹研制也取得突破,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成为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每一个里程碑都凝聚了钱学森和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也象征着中国科技的巨大飞跃。 钱学森不仅重视技术攻关,更关心人才培养,他在研究院推行系统工程方法,组织多学科协作,提高项目效率,他还亲自制定课程体系,带领年轻人从基础学起,许多后来成为中国航天骨干的科学家,都是在他指导下成长起来的,钱学森尤其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要有创新精神,也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 晚年,钱学森对中国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深刻思考,他关注为什么中国大学难以培养出世界领先的创新人才,这一“钱学森之问”至今影响着中国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的方向,他始终认为,科学进步不仅靠个人努力,更需要国家支持和集体智慧,他的经历证明,只有国家真正重视人才,科技事业才能实现跃迁。
1956年,钱学森参加国宴,可在宴会上竟然找不到自己的座位,就在钱学森尴尬时,毛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15 20:52: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