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谢晋元的遗孀向陈毅要了一个房子,陈毅就把吴淞路466号送给她,几天后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15 19:49:41

1949年,谢晋元的遗孀向陈毅要了一个房子,陈毅就把吴淞路466号送给她,几天后,有人举报她带了七八个年轻男人住进去,行为很可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吴淞路466号有过一场小小的风波,刚解放那年,街坊们对新面孔格外敏感,看到这栋房子里进进出出不少年轻人,夜里灯光不熄,便有人以为这里藏着什么秘密,民警赶来一查,才发现事情完全不是那回事,这里住着的,是谢晋元的遗孀凌维诚,而那些被怀疑的年轻人,正是当年四行仓库的幸存官兵们。   一场误会就这样揭开了历史的另一面,谢晋元的名字,上海人无人不知,1937年,他带领几百名官兵死守四行仓库,成了那场残酷战役中民族精神的象征,可惜,这位英雄在1941年就被暗杀,留下妻子和四个孩子独自生活,那时的凌维诚,还只是个刚刚适应乡下生活的上海千金。   凌维诚曾经生活优渥,家中姐妹众多,从小学习音乐,擅长多种乐器,嫁给谢晋元后,夫妻俩生活安稳,战火蔓延时,她带着孩子避居岭南,艰难度日,原本衣食无忧的她,开始下田干活,操持家务,手上磨出了厚茧,不久后,谢晋元遇刺的消息传来,她来不及悲伤,就要独自撑起整个家庭。   抗战结束后,凌维诚拖儿带女回到上海,这时,生活的困顿与精神的责任一起压在她肩头,她得知丈夫的许多旧部流落街头,生活凄惨,许多人带伤谋生无门,她在报纸上发消息,召集这些幸存的“八百壮士”来相聚,希望能给他们一点安慰,也算是替谢晋元尽一份心。   很快,几十名旧部闻讯找来,他们中有的带着伤残,有的无家可归,大家都寄希望于这位团长夫人,凌维诚自己的生活也很拮据,但她没有推辞,她带着大家住进吴淞路466号——一栋日本人留下的三层小楼,她一家住二楼,老兵们住三楼,一楼留作工厂,大家合力生产肥皂、毛巾,靠着一点收入艰难度日。   生活很难,但大家都咬牙坚持下去,凌维诚不肯认命,她去找国民党政府求助,希望能为这些老兵争取些待遇,可现实远没有当初蒋介石和宋美龄许诺的那样,她得不到多少实质帮助,甚至有人想拉拢这些老兵去打内战,凌维诚拒绝了诱惑,继续想办法自救,服务社因为资金问题很快破产,她只好靠墓地周围的空地收点租金,勉强维持日常开销。   上海解放后,一切都要重新登记,凌维诚向上海市政府写信,把自己和这些老兵的处境一五一十说明,新政权看重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的历史意义,陈毅市长亲自批示,让她和家人继续住在吴淞路466号,相关费用也减免不少,老兵们的身份被重新确认,大家终于不用再担心流离失所。   那时的上海,失业工人很多,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安置了许多像“八百壮士”这样的抗战老兵,有手艺的安排进工厂,身体不好的也能找到轻活干,凌维诚一家和老兵们的生活渐渐安稳下来,她自己也主动去找工作,在幼儿园和托儿所做事,几个孩子渐渐长大,家里虽然清贫,但重拾了希望。   这段时间,吴淞路466号像个小小的家园,老兵们白天外出工作,晚上回来帮忙修修房子、水管,凌维诚不仅照顾自己的孩子,还像长辈一样关心这些老兵的衣食起居,每当有人要回乡,她总会贴补路费,让他们能顺利回家,有人留在上海,也被安排到各个单位安身立命,大家常说,是凌嫂子给了他们一个家。   生活虽然平静下来,但风雨并未彻底远离,后来社会运动爆发,凌维诚的特殊身份,让她一度失去工作,家里被查抄,谢晋元的遗物也一度被没收,家庭再次陷入困境,长子因打击患病去世,但凌维诚始终没有放弃,她任劳任怨,把家人和老兵们照顾得井井有条。   对这些失去依靠的士兵来说,凌维诚的坚持就是他们的主心骨,她没有把自己当作需要被照顾的烈属,而是选择主动承担责任,每一位老兵的去留、生活、就业,她都尽量帮忙安排,她始终记得丈夫的话:“弟兄们要互相扶持,”正是这种责任感,把一群战火余生的男人和一个坚强的女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时间过去,老兵们渐渐离开了上海,凌维诚总会为他们准备好路费和安家费,送别时不舍,很多老兵及家属都忘不了她的恩情,有人成为工人,有人做司机,还有人成了铁路警察,无论身处何处,他们都以在吴淞路466号那段生活为荣。   信息来源:母亲凌维诚:从上海小姐到谢晋元夫人《档案春秋》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