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新婚三天的丈夫,上前线打仗不幸牺牲。不料,她的妻子却立马改嫁给了他的亲哥哥,让人不解的是,30年后,这个女人在祭拜丈夫时,竟然抱着墓碑嚎啕大哭。 谢玉花,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南叶县农村姑娘。她的丈夫,叫王长献,一位年轻的军人。 1983年,俩人经人介绍认识。那会儿的爱情,简单得很。王长献休假探亲,看见在溪边洗衣服的谢玉花,一眼就相中了。小伙子穿着军装,英气逼人;姑娘眉清目秀,勤劳朴实。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就觉得对方是能过一辈子的人。 王长献家什么条件呢?四个字:一贫如洗。父母年迈多病,大哥常年吃药,底下还有四个弟弟妹妹等着吃饭上学。可谢玉花不在乎,她就认准了王长献这个人,她说:“人勤快,日子总能过好的!” 就这样,俩人定了亲。 1984年春节,王长献特地请了婚假回家结婚。部队领导体恤他,还多给了两天假,让他们小两口多聚聚。那三天,可能是谢玉花这辈子最甜的日子。但谁能想到,这短暂的甜蜜,竟是诀别。 婚后第三天,一封“立即归队”的加急电报,打破了所有美好。 作为军人,命令如山。王长献没得选。临走前,他拉着谢玉花的手,眼睛里全是愧疚和不舍:“玉花,我走了,家里爸妈和大哥就拜托你了。” 谢玉花含着泪点头:“长献哥,你放心,家里有我。” 她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告别,等着丈夫立功回家。可她不知道,丈夫这一去,是要奔赴那个后来让无数家庭心碎的地方——老山前线。 1984年的中越边境,战火重燃。为了拔掉越军盘踞在老山、者阴山的据点,一场艰苦卓绝的边境冲突再次打响,史称“两山轮战”。王长献和他的战友们,就是第一批奔赴前线的英雄。 1984年5月15日,在惨烈的八里河东山战斗中,担任副班长的王长献为掩护战友,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当部队的人把那封被鲜血染红的遗书和牺牲通知书送到谢玉花手上时,这个才21岁的姑娘,天,塌了。她哭到昏厥,醒来后抓着那封信,整个人都傻了。信上,丈夫还是在叮嘱她:“替我照顾好爸妈。” 公婆本就体弱,听到噩耗一病不起。家里没了王长献每月寄回的津贴,大哥的药也断了。整个家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谢玉花一个人身上。 一个21岁的年轻寡妇,守着一个烂摊子。村里人都在看,觉得她肯定会走。她娘家父母也哭着劝她:“孩子,你还年轻,回娘家,爸妈给你再找个好人家。” 可谢玉花拒绝了。她说:“我答应过长献哥,要照顾好这个家。” 话是这么说,但一个年轻女人,无名无分地留下来照顾公婆和大哥,闲言碎语能把人的脊梁骨戳穿。为了名正言顺地撑起这个家,谢玉花做出了那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她要嫁给王长献的亲哥哥王长发。 这个决定,无异于投下了一颗炸弹。她自己的爹妈气得要跟她断绝关系,婆家人更是觉得对不起她,也对不起牺牲的儿子。大伯哥王长发连连摇头:“弟妹,这使不得,这会毁了你一辈子,我也对不起九泉下的弟弟!” 谢玉花跪在所有人面前,哭着说:“只有这样,我才能名正言顺地留下来,替长献尽孝。长献知道了,也会同意的。” 最终,大家拗不过她。没有婚礼,没有鞭炮,对着王长献的遗像三鞠躬,谢玉花和大哥王长发就算结婚了。 因为改嫁,按当时的规定,她的烈士家属抚恤金被停发了。家里唯一的稳定收入,就这么断了。为了给公婆抓药,她当掉了自己所有的嫁妆。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她白天种地,晚上编草席。二十年,她编了两万多张草席,手指磨得全是血泡和老茧。 家里的小叔子后来又查出肝炎,急需一大笔手术费。上哪儿弄钱去?谢玉花想到了一个办法——卖血。整整十几年,她往返血站37次,用自己的血换来了小叔子的手术费。 支撑她熬过这一切的,是王长献留下的一件军大衣。夜深人静,她就把那件大衣抱在怀里,好像丈夫还在身边。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公婆在她的照料下安详离世,弟弟妹妹们也一个个长大成人、考上大学、成家立业。后来,体弱多病的大哥王长发也去世了。 谢玉花送走了家里所有的老人,抚养大了所有的孩子。她对这个家的责任,尽到了。 一晃三十年过去,2014年,谢玉花已经51岁了。青丝变成了白发,脸上刻满了沧桑。这时,她才终于有时间去想想自己,想想那个只做了她三天丈夫的男人。 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她带着和大哥生的儿子,第一次踏上了去云南的路,来到了麻栗坡烈士陵园。 当她找到“王长献”的名字时,这个坚强了三十年的女人,瞬间就崩溃了。 她扑在冰冷的墓碑上,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三十年的委屈、心酸、思念,在这一刻全部决堤。她一边哭一边抚摸着丈夫的名字,泣不成声地说:“长献,你别担心,我把家里照顾得很好,答应你的,我都做到了!” 那一刻,大家才终于明白,她当年的“改嫁”,不是薄情,而是一种更深沉、更悲壮的忠诚。她用自己的一生,去完成丈夫最后的嘱托。她的爱,跨越了生死,也扛住了岁月和流言。
1984年,新婚三天的丈夫,上前线打仗不幸牺牲。不料,她的妻子却立马改嫁给了他的
趣史小研究
2025-10-15 16:43:48
0
阅读: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