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兰考的四个农民长途跋涉,去往新安监狱探监,监管人员问:“你们来看谁?有什么亲属关系?”四个农民答:“俺们来看老县长张钦礼,没有亲戚关系。”谁料监管人员回答:“没有亲属关系,不准探望。”[舔屏] 1962年冬,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委书记,与长期在当地工作的副书记张钦礼会面,面对严重的风沙、盐碱和内涝问题,两人立即着手开展工作。 当时兰考受黄河泛滥影响,全县约有28万亩盐碱地,沙荒地达24万亩,每年风沙季节,能见度常不足百米,农作物成活率极低。 他们首先为两千余名在前期工作中被错误处理的干部恢复名誉,这一举措有效调动了干部积极性,为后续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治理工作从植树固沙开始,他们带领群众在沙区种植刺槐、泡桐等适应性强的树种,同时开挖排水渠道,降低地下水位,这些措施在当年就初见成效。 焦裕禄经常在田间地头召开工作会议,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实际情况,尽管肝病时常发作,他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张钦礼则承担了大量具体工作,全力配合焦裕禄的治理计划。 后来焦裕禄因病逝世,张钦礼接替了他的工作,继续推进“三害”治理,他组织专业队伍对全县土地进行再次勘测,制定了更详细的治理方案。 1965年冬,新华社记者到兰考采访,张钦礼详细介绍了焦裕禄的工作方法与实践经验,相关报道让焦裕禄的事迹广为传播。 然而,随后到来的特殊时期打断了治理工作,张钦礼一度被迫中止工作,当地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反映情况,在上级关注下,他得以重返岗位。 恢复工作后,张钦礼带领群众新挖排水沟125条,造林19万亩,治理盐碱地20余万亩,经过系统治理,兰考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省级考察组在实地调研后,对治理成果给予肯定,但此后张钦礼又遭遇新的困难,被判入狱。 服刑期间,四位普通村民带着家乡特产前去探望,虽然因规定未能见面,但这个事例反映出群众对他的深厚感情。 十多年后,张钦礼重返故里,在张庄村过着简朴的生活,晚年他去世时,嘱咐丧事从简,但众多群众自发前来送别,沿途肃立致哀。 经过持续治理,如今的兰考已建成完善的防护林体系,昔日的盐碱地变成高产农田,小麦亩产从过去的不足百斤提高到八百斤以上。 当地群众普遍认为,现在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当年打下的基础,焦裕禄和张钦礼的工作方法,特别是因地制宜、科学治理的思路,至今仍在影响着当地的治理实践。 在兰考,两位干部的事迹通过档案资料和群众口述得以传承,他们的工作笔记和治理方案,成为当地干部培训的参考资料。 现在的兰考,在继承传统治理经验的同时,引入了现代农业技术,形成了特色种植业,当年的治沙林木现已成材,相关产业带动了农民增收。 这些变化展示了科学治理与群众结合产生的长期效益,当地干部表示,将继续完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两位干部的工作方法强调实地调研和群众参与,这种务实作风至今仍在当地工作中延续,每年的植树季节,干部群众都会共同参与造林护林活动。 兰考的经验表明,面对生态环境挑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目前当地正探索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径。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兰考注重保留地域特色,同时引入新技术,这种发展思路使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网友热评: “焦裕禄和张钦礼这俩兄弟,一个被全国熟知,一个却活成了兰考的‘活化石’,但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没碑的墓前照样跪满人!” “四个老农背烧饼跪监狱那段看得我泪崩!现在送礼都拼茅台,当年人家就图个恩情报恩,这才是民心啊!” “焦书记治沙靠泡桐,张县长治碱用石膏,这俩‘土专家’要是活在现在,早被评上院士了!” “周总理三次救他,说明啥?真干事的人连老天都护着!现在某些干部怕舆情,不如学学老一辈的硬骨头!” 如果让你穿越回1979年监狱门口,你会带什么礼物见张钦礼?是烧饼油条,还是现在的智能手机?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信源:河南省林业局
80年代,兰考的四个农民长途跋涉,去往新安监狱探监,监管人员问:“你们来看谁?有
风景繁华
2025-10-15 09:51:13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