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1966年,李兰娟高中毕业,成了一名代课老师,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个体面的铁饭碗,每月有24块钱工资。 可当大队合作医疗站招人,喊她去做赤脚医生时,她动心了,一边是稳定的教师,一边是月薪只有3块钱、前途未卜的村医,她几乎没怎么犹豫。 她跟人说,知识在脑子里,什么时候都能教书,可学医的机会错过了就没了,她就这样,为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放弃了安稳的工作。 这种傻事她后来又干了一次,1973年,她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被分到了当时最吃香的金眼科。 光明的前途就在眼前,可她却发现自己有远视,她想,万一将来影响了手术精度,怎么对得起病人,于是,她主动申请调到没人愿去的传染科。 从金眼科到传染科,这在当时无异于一次职业上的自毁前程,可李兰娟觉得,这是对未来无数患者的负责。 后来,李兰娟耗费十多年心血,终于研制出李氏人工肝技术,大大提高了重型肝炎的存活率,这项成果足以让她名利双收。 但她没有申请专利。她每年都办推广班,把技术无偿教给全国各地的医生,有人不解,她解释说:“肝衰竭的病人根本等不起转院,必须就地抢救。” 在她心里,技术的价值在于救更多的人,而不是锁在保险柜里,她的成功,也从不是靠空想,她是个彻头彻尾的务实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简单、直接,甚至有点土。 刚当赤脚医生那会,医疗站里几乎什么都缺,她的办法是,带着村民们一起上山采草药,回来自己动手制药。一根针,一把草药,就是她最早的行医家当。 这种从实践中找答案的习惯,贯穿了她的整个生涯,攻克重型肝炎的灵感,也不是来自什么高深的论。 而是她在给一位病人做透析之时,敏锐地发现血液净化能改善肝功能,这个小小的观察,成了点燃人工肝研究的火花。 当李兰娟的战场从病房扩大到整个公共卫生领域,这种务实精神就变成了雷厉风行的决断,非典之时,她坐镇浙江,果断隔离,创造了医护零感染的记。 禽流感爆发,她通过调查迅速锁定源头是活禽市场,一句必须关闭,从根源上控制了疫情,她的逻辑里没有那么多迂回,只有问题在哪,刀就该切向哪。 当然,选择成为一名战士,就意味着牺牲,这份牺牲,是时间,是家庭,是个人生活,当一切爆发之时,李兰娟直接奔赴武汉一线。 那张脸上布满口罩压痕的照片,让无数人心疼,人们后来才知道,那段时间李兰娟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她的日程表上几乎没有节假日,她自己也说没有时间。 她的母亲曾心疼地跟人说:“我阿囡也苦的”,在老母亲眼里,女儿不是院士,只是一个经常忙到半夜回家、只能吃冷饭的孩子,她心疼,但又管不了。 可巨大的声誉也带来了非,疫情期间,李兰娟宣布两种药物可能有效,网上立刻谣言四起。 面对攻击,她的回应只有一句:“没时间去对付谣言”,然后,她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和病房。 李兰娟的人生,就是一部选择史,她一次次选择走向更艰难、更需要她的地方。信息来源:《李兰娟:从“赤脚医生”到院士》文汇报
武汉把一手好牌打烂,有关领导被抓。武汉在民国时期是中国内陆最重要的经济、政治
【48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