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的时候,谈到了中美近期的关税博弈,而且罕见地释放了软调子。那么万斯到底说了一些什么?又为什么会采取低姿态呢? 根据福克斯新闻的官方报道,万斯在谈到中美贸易问题时并没有采取以往那种强硬的、带有明显对抗意味的表述,反而提到了“合作空间”和“重新评估某些关税措施的必要性”。 这在当前美国国内普遍对华强硬的舆论环境下,显得有些出人意料。但如果细看美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和选举周期,就会发现这并非偶然。 美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政治节点。2024年总统大选虽然已经过去,但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内部的政策分歧依旧存在,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拜登政府和共和党之间并未形成完全一致的战略共识。 副总统在这个位置上释放出一些“软信号”,其实是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政策弹性。更何况,当前美国的通胀压力依旧存在,虽然表面上已经得到一定控制,但从消费者物价指数和企业生产成本来看,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实际上并未降低。 此时如果继续维持甚至扩大关税壁垒,只会加剧美国本土企业的成本负担,进一步影响就业和消费信心,这在任何一个政治人物眼中都是一颗不定时炸弹。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供应链在疫情三年之后已经发生了结构性调整。中国依旧是全球最关键的制造中心之一,无论是在新能源、电子元件还是基础原材料领域,中国的产能和配套能力都不是短期内可以被替代的。 美国虽然大力推动所谓的“供应链去中国化”,但现实是,从越南到墨西哥,再到印度,很多替代方案要么成本高企,要么基础设施不完备,无法满足美国企业对于高效供货和质量控制的双重要求。 万斯的这次发言,正是这种现实考量下的一种“缓冲话术”。他不是在否定关税政策的必要性,而是在为今后可能的调整铺垫舆论基础。 与其说他是在为中国说话,不如说是在为美国经济找一条更具可持续性的出路。特别是在能源、矿产和高端制造等领域,中美之间的产业链互补性极强,单方面施压只会导致两败俱伤。 万斯的这番表态,其实更像是一种政策试探。他并没有直接宣布要取消哪些关税,也没有明确提出新的对话机制,但他选择在福克斯这样一个偏向保守派的主流平台表达出理性声音,说明白宫在对华议题上并不想被极端立场绑架。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万斯的软调子理解为“对中国服软”,而应该看作美国在面对复杂国际格局时的一次务实操作。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大背景下,中美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是两国的需要,更是全球市场的期盼。 中国始终坚持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强调互利共赢,这种稳定的政策预期正是当前国际社会最稀缺的资源。 总结来看,10月12日万斯的这番表态虽然语调温和,但背后是重重博弈的产物。它既是美国政府内部政策协调的一种表现,也是对现实经济压力的直接回应。 对中国来说,保持战略定力、强化自身优势,继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才是应对这种“外部温和表态”的最好回应。 我们无需因一时的言辞变化而过度解读,更不必因对方释放出“软语”就掉以轻心。真正的博弈,在于实力,而非话语。
打不通北京的电话,特朗普隔空喊话中方,给个机会美国不想打了最近这出中美经贸大
【8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