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山东,一名叫魏德友退役军人相亲时,提了一个要求,女孩们纷纷摇头。突然,一名女孩说:“我愿意!”没想到从此之后,魏德友让她跟着自己远离家乡整整58年。 按常理说,魏德友当时是个挺抢手的小伙子。长得周正,身板结实,还当过兵,是北京军区的通信兵。 那时候能进北京部队的,哪一个不是挑出来的尖子?退伍后,他本来有机会留在北京工作,铁饭碗、大城市,谁不羡慕? 但他偏不。他告诉家里人,自己要去新疆,去戍边。 这话一说出来,家里人都傻了。他妈一句话没说,只是拿袖子抹眼泪。 他爸叹了口气,说:“那你先回家把婚事定了再去吧。”魏德友点头答应了。 相亲那天,村里来了好几个女孩。看魏德友人也精神,话也不多,个个都挺满意。 可他开口就说:“我准备去新疆戍边,谁愿意跟我一起过?”这话一出,全场静了,姑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了下文。 只有刘景好,说她愿意。 她也不是一时冲动。她说:“我看得出来,他不是说说。他是真的想干点事。”就这样,两人订了亲。三年后,也就是1967年,他们结了婚。 结婚第二天,刘景好就跟着魏德友上了火车,往新疆塔城地区开去。 那时候,她只知道新疆远,知道冷,知道风沙大,但她没想到,日子会那么苦。 他们住在萨尔布拉克草原,刚去的时候连房子都没有。住的是半地下的“地窝子”,屋顶一到冬天就漏风漏雪,站直了都费劲。 喝的是盐碱水,吃饭没酱油没醋,过年也就分三颗糖。刘景好头几天哭得昏天黑地,差点收拾行李回山东。 可魏德友拉住她,说:“你先忍几年,过三四年我们就回去。”她点头了。可这一拖,就是一辈子。 日子虽然难,但人是能被环境磨出来的。刘景好从一个不会放羊、怕风又怕狼的山东姑娘,变成了魏德友巡边路上的“搭档”。 她学会了识别边境线的标志,学会了怎么在暴风雪里找回走丢的羊,甚至能在遇到狼群的时候跟魏德友一起吆喝着把狼赶走。 魏德友有“三件宝”:一台收音机,一个老水壶,还有一副望远镜。每天早上,他背着这三样东西,徒步走八公里,沿着边境线巡逻。 他不光要看有没有人越界,还得劝回那些不小心走过来的牲畜。有时候遇到暴风雪,回不了家,就在地窝子里凑合一晚。 有一年冬天,暴雪太大,地窝子被压塌了。两口子连夜抢修,手冻得通红,连筷子都拿不起来,但第二天还是照样出发巡边。 1982年,魏德友所在的连队被裁撤了。战友们陆续离开,有的回内地,有的调岗。 他本来也可以走,甚至可以回山东老家重新安排工作。 但他说:“我走了,这段边境谁来守?”他主动申请停薪留职,成了一名义务护边员。 这个决定,让刘景好重新做了一次选择。她哥哥那年正好来信,说:“你要是想回来,我给你安排工作。”她只说了一句:“他守着边境,我守着他。” 从那以后,他们一个守边,一个守他。孩子们也在这片荒凉的草原上长大。 四个孩子靠放羊供上学,最近的学校在几十公里外,送一次路得走一天。 他们没法回家探亲,甚至到了魏德友父母临终的时候,他都没赶回去送最后一程。 可他从没后悔过。 到了2002年,两人退休了。子女们早在山东买好了房,想把他们接回去养老。 他们没同意。草原上土房子改成了砖房,水电全通了,但魏德友还是穿着迷彩服,每天出门巡边。他说:“我这身衣服穿习惯了。” 2016年,他们的故事被《新闻联播》报道后,火了。那年,魏德友已经76岁,成了“网红”。 很多网友说:“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国家也没忘记他: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模范退役军人……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 到2021年,他还亲自去北京,接受了“七一勋章”。他跟总书记握手时,说的是:“我还行,我能继续干。” 其实那时候,二女儿魏萍已经回到草原,接过了父亲的望远镜,成了新一代的“守边人”。 魏德友说:“守边是责任,不是任务。只要我还能走,我就继续走。”这不是一句空话,他真的是这么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