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在1955年全国大会发言:我们大约用75年,大约15个5年计划,赶上并超越美

观今言史啊 2025-10-31 16:00:06

教员在1955年全国大会发言:我们大约用75年,大约15个5年计划,赶上并超越美国。   这话放在当时听,多少有点“不切实际”,那会儿中国一年才产二百几十万吨钢,汽车刚能造却没多少产量,跟工业强国美国比,确实显得“不像样子”。   可就是这个看似遥远的目标,成了之后几十年里中国人埋头干活的底气。   说这话时,毛主席心里门儿清国家的家底,之前李富春同志做报告说赶上美国要一百年,他认同这个看法,又补充说至少五十年,也许七十五年。   这个时间跨度不是拍脑袋定的,而是对着当时的国情算出来的账,美国只有一亿多人口,中国有六亿多,可人家的工厂遍地都是,我们连修条像样的铁路都得攒好几年力气。   他把话说得实在,就是想让大家明白,要争气就得下长期功夫,急不来也虚不得。   那会儿的中国,刚从战争废墟里站起来没几年,处处都是 “受欺负” 的痕迹。   工业基础几乎为零,连日常用的铁钉都得靠进口,被人叫做 “洋钉”,农业更是靠天吃饭,遇上灾年就可能饿肚子。   毛主席提出这个目标,根本不是要跟谁攀比,而是憋着一股 “争口气” 的劲,世界上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中国人,这么大的国家总让人看不起,那可不行。   他是想用一个看得见的目标,把全国人的劲儿拧到一块儿。   这个目标最妙的地方,是把宏大愿景拆成了实实在在的步骤。   15 个五年计划,就像把漫长的征途分成了一个个驿站,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就盯着重工业使劲,集中力量建钢厂、造机器,哪怕当时物资紧缺,也咬牙把资源往关键领域投。   那些当年在东北荒原上建起的工厂,后来都成了中国工业的脊梁,这种 “一张蓝图绘到底” 的思路,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是从一开始就锚定了长远。   可能有人觉得 75 年太漫长,可毛主席看透了国家发展的规律,他知道工业积累、技术突破都需要时间,就像种庄稼得等四季轮回,急着收割只会颗粒无收。   在后来的岁月里,即便遇到各种波折,这个长远目标始终没被丢开。   从能造拖拉机到能造飞机,从钢产量微薄到稳居世界前列,每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小目标,都在往 75 年的大目标靠近。   这背后藏着的,是一种独特的发展智慧,不像有些国家总盯着短期政绩,中国愿意为了长远目标耐住性子。   现在再回头看,当年 “赶上并超过美国” 的目标,早已不是简单的国力比拼。   那些曾经觉得 “不像样子” 的地方,如今都成了引以为傲的成就,75 年的时间还没到,可我们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毛主席当年的话,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是给整个国家立的一个规矩:做事要长远,做人要争气。   15 个五年计划的接力,六亿人变成十四亿人的奋斗,都是在为这句话做注解。   那些埋头干活的日子里,大家或许没天天念叨这个目标,但心里都清楚,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总有吐气扬眉的那天。   参考资料:人民网《毛泽东眼中的两个“不像样子”》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