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全体宣布“拒统”,张亚中落选成定局,统一只剩临门一脚,我国台湾省的国民党近期举办了选举,这事儿可是吸引了不少人,但据报道可知,目前参加选举的人,没有一个在“统一”方面表达态度,也就是说没人对“统一”发表具体的做法和想法。 国民党这场主席选举里的“统一哑火”戏码,本质上就是场精准算计后的集体表演,六个候选人围着核心问题绕圈的姿态,比考试时不会做题还会蒙的学生熟练多了。 郑丽文拿着30%的支持率稳坐头把交椅,郝龙斌17.4%、罗智强16.3%紧随其后,可这群冲在前面的选手,一听见“咋推进统一”就立刻切换成“失忆模式”,反倒聊“九二共识”时能掰扯出一二三,讲“两岸和平”时情绪饱满得像演话剧,这前后反差简直像换了拨人。 最先要算的就是选票这本账,台湾的民调早把家底扒得明明白白。最新的数据显示,近90%的台湾人不支持两岸统一,其中支持统一的比例仅13.3%,就算把国民党党内宽泛认同统一的人凑一起,也不过20%左右,真正主张尽快统一的统派更是只有6.4%的体量。 反观另一边,主张永远维持现状或先维持再决定的人占了六成以上,这才是决定选举输赢的关键票仓。郑丽文们心里跟明镜似的,要是敢把“推进统一”的具体路径摆上台面,等于直接把这六成中间选民往门外推——这些人最怕的就是“改变现状”,哪怕只是提一嘴具体步骤,都可能被贴上“破坏和平”的标签。 2021年张亚中带着统派主张参选,把“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挂在嘴边,最后也只拿了三成选票,这个教训早成了党内候选人的“避坑指南”,如今他再提恢复“国统纲领”、推动和平协议,网络民调支持率也才7%,根本成不了气候。 党内的派系生态更是把“模糊策略”焊死成了生存法则。国民党从2021年朱立伦当选主席后就一直不稳,2024年大选失利后更是成了散沙,黄复兴党部的老兵系统捧着深蓝理念,地方派系只看实际利益,中生代又盯着马英九这类老将的态度,谁都不敢轻易打破平衡。 郑丽文本就从民进党转投过来,靠“女战将”的怼人风格攒人气,要是敢碰统派主张,别说中间选民,就连党内的本土派都得跟她划清界限。罗智强更精明,直接绑上马英九这棵大树——这位前台湾地区领导人公开为他站台,说他“忠诚有义”,而罗智强自己主打“支持卢秀燕参选2028”的务实牌,压根不提统一的具体方案,毕竟他清楚党内老兵爱听什么,中间选民能接受什么。 郝龙斌顶着“前台北市长”的头衔,身后还有郝柏村留下的家族资源,搞出“亲美不跪美”的说法,就是想两边讨好,既不得罪依赖美国的派系,又能在和平议题上留有余地,这种模糊表态才是党内“安全牌”。 美国这根无形的线更是攥得所有人不敢轻举妄动。张亚中在辩论会上戳破的真相很实在:“美国要台湾交关税、建油管、晶片五五分成,这不是保护是榨取”,可这话在党内只敢小声传,没人敢大声附和。 国民党里不少人还抱着“靠美国平衡大陆”的心思,知道只要沾了“推进统一”的边,就可能惹恼美国在台协会,断了后续的资源支持。郝龙斌的“亲美不跪美”听起来硬气,实则是典型的话术游戏——既表了“亲美”的态,又没承诺什么具体义务,完美避开了“得罪美国”和“忽视大陆”的双重风险。 候选人的个人算盘也打得噼啪响。郑丽文靠议会怼人攒下“女战将”名声,要是转向统派主张,之前的人设就彻底崩了,还会失去民进党转投选民的支持;罗智强当过马英九的幕僚,深知“务实路线”才是上位关键,他承诺“2026年地方选举后让位卢秀燕”,就是想靠团结蓝营拿票,统一议题纯属“多余包袱”;郝龙斌的家族背景决定了他必须稳扎稳打,要是因为谈统一丢了票,不仅砸了自己的招牌,还会连累派系利益。 就连张亚中自己,虽然三次参选都抱着统派主张,可也只能把“统和式统一”包装成“战与降之外的第三条路”,先提共同市场、文化交流,再谈逐步融合,不敢直接亮明具体时间表,生怕彻底被贴上“急统”的标签。 辩论会上的场景最能说明问题,9月20日中天电视台的首场辩论,张亚中追问对手“你支不支持统一”,结果郑丽文只说“要赢回执政权”,罗智强扯“找回共识精神”,谁都不肯接茬。 卓伯源还在外面抗议没被邀请,郝龙斌干脆没来,仿佛只要不露面、不回应,就能躲掉这个“烫手山芋”。 大家都清楚,“九二共识”是块万能挡箭牌——既能向大陆表明“不独”的态度,又能向台湾民众包装成“维持现状的保障”,至于背后的“一个中国”本质,没人愿意拆穿。就像张亚中批评的那样,“连九二共识都讲错,没资格谈和平”,可这话没人敢接,毕竟模糊处理才是眼下最安全的活法。 说到底,这场选举选的不是“路线引领者”,而是“风险规避者”。郑丽文们的集体卡壳,不过是看透了国民党的生存逻辑:与其为了虚无的“统一理想”丢选票、得罪派系、惹怒美国,不如抱着“九二共识”的空壳子,把“维持现状”的戏演到底。
倒计时十天!郑丽文迎来最大考验,马英九、洪秀柱齐发声倒计时十天,国民党主席选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