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天(北京时间10月7日)对格蕾塔·通贝里在前往加沙的援助船队上被以色列军队拘留做出回应:“她有愤怒管理问题。我觉得她应该去看医生。如果你观察过她,就会发现,作为一个年轻人,她怒气冲冲,简直疯了。你可以带她去。” 特朗普这句针对格蕾塔·通贝里的回应,不过是他一贯亲以立场与对批评者人身攻击风格的又一次暴露。 北京时间10月7日,当“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因搭乘人道主义援助船队前往加沙被以色列军队拘留的消息传出时,这位美国总统的反应既不意外,也毫无新意。 他既没有对以色列的拘留行为提出任何质疑,也没有关注加沙正在恶化的人道危机,反而将矛头对准通贝里本人,用“愤怒管理问题”“应该去看医生”“怒气冲冲简直疯了”这类充满人身攻击的词汇,试图通过抹黑批评者来转移焦点。 这种操作手法,其实和他处理国际争议时的套路如出一辙,本质上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基本盘,同时向以色列传递无条件支持的信号。 要理解这场争议的核心,首先得搞清楚格蕾塔此行的来龙去脉。早在2025年6月,她就与11名志愿者一起从意大利西西里岛启航,搭乘“马德琳”号向加沙运送婴儿奶粉、面粉、大米、医疗用品和净水设备等急需物资。 这艘船属于“自由船队联盟”,这个组织近二十年来多次试图突破以色列对加沙的陆海封锁,2010年他们的船队就曾在国际水域遭到以军袭击,导致10人死亡,而2025年5月,同联盟的“良心”号又在马耳他附近遭无人机袭击,所有证据都指向以色列。 即便面临这样的风险,通贝里依然坚持行动,她在采访中明确表示“我们是和平志愿者,不携带武器,是合法地在国际水域航行”,同时直言西方政府“背叛了巴勒斯坦人民”,“我们缴纳的税金、我们的媒体都在助长这场暴行”。 这种对人道主义危机的直接介入,显然触动了那些不愿正视以色列封锁政策争议的势力,而特朗普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2025年10月正值加沙人道危机加剧之际,国际社会已有6.5万巴勒斯坦人在冲突中丧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多国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抗议,伦敦一天就有442人因抗议被捕,雅典、柏林、巴黎等欧洲城市也爆发大规模示威,要求停止对以色列的武器支持并解除加沙封锁。 但特朗普对此视而不见,反而选择在格蕾塔被拘留时发动人身攻击,这背后既有政治算计,也有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对他而言,任何批评以色列政策的声音都等同于“敌人”,必须用抹黑的方式予以压制。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这种转移焦点的策略,恰好暴露了以色列对加沙封锁政策的脆弱性。 以色列声称封锁加沙是为了“防止武器走私”,但事实上,这种持续多年的封锁已经导致加沙陷入严重饥荒和人道主义灾难,国际红十字会等机构多次警告当地医疗系统濒临崩溃,基本生活物资极度匮乏。格蕾塔运送的婴儿奶粉和净水设备,正是当地儿童生存的迫切需求。 而以色列选择在国际水域拘留和平运送救援物资的志愿者,本身就涉嫌违反国际法,这也是为什么联合国多个机构和欧盟部分国家都对封锁政策提出批评。 特朗普回避这些核心争议,转而攻击通贝里的“愤怒”,本质上是想用个人品格抹黑来掩盖政策本身的道德缺陷。 毕竟,当一个16岁就开始为气候危机发声的年轻人,看到加沙儿童因缺乏奶粉而夭折时,她的愤怒难道不是最正常的人性反应?而那些对这种苦难无动于衷,反而嘲笑抗议者的人,才真正需要反思自己的道德底线。 回顾特朗普的政治生涯,这种对批评者进行人身攻击的手法早已屡见不鲜。他曾嘲笑残疾记者、给政治对手起侮辱性绰号、贬低女性领导人,如今把同样的套路用在格蕾塔身上,不过是故技重施。 但这次的区别在于,格蕾塔代表的不是某个政治派别,而是国际社会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基本关切。 说白了,特朗普的回应从来都不是针对格蕾塔个人,而是针对所有敢于质疑以色列政策的声音。他试图通过给批评者贴上“疯子”“有精神问题”的标签,来消解他们诉求的正当性,从而为以色列的行为背书。 但这种做法已经越来越不得人心,2025年10月欧洲多国爆发的抗议潮就是明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生存权,并不等于反对以色列的存在,而是反对用封锁和暴力制造人道灾难的政策。 特朗普的亲以立场或许能讨好他的政治基本盘,但却无法掩盖加沙正在发生的悲剧,更无法阻止国际社会对人道主义正义的追求。
加州州长宣布,美利坚社会主义共和国正式成立。美国半导体制造业份额从上世纪90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