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三野副司令粟裕进京公干,偶遇情报部部长李克农,李部长跑着上前,问:“粟

轩叔观察 2025-10-07 15:28:51

1950年三野副司令粟裕进京公干,偶遇情报部部长李克农,李部长跑着上前,问:“粟裕同志,你别瞒我了,我儿子是不是牺牲在前线了?”粟副司令听后,给特种兵纵队司令陈锐霆打去电话,批评:“这是你们工作的失误。”[无辜笑] 当时初春北京街头,时任三野副司令员的粟裕正乘车前往办公地点,车队行进中,一辆黑色轿车突然从侧面追了上来,拦住了去路。 车上跳下来的是情报部部长李克农,这位久经沙场的老革命此刻满脸焦虑,劈头就问:“粟裕同志,我儿子李伦在你部队,他是不是已经牺牲了?” 粟裕愣住了,他指挥部队多年,从未听说李克农的儿子在自己麾下,更没接到过任何相关伤亡报告。 李伦1927年出生,三岁前都没见过父亲的样子,李克农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常年不在家,家里倒是经常来些“神秘叔叔”,陈赓、钱壮飞这些人隔三差五就来坐坐,但从不说自己是干什么的。 抗战爆发后,李伦跟着父亲辗转武汉、桂林,最后到了延安,12岁那年,他成了八路军办事处的小勤务员,毛泽东见过他,笑着摸他的头说:“你父亲可是我们共产党的大特务。” 1944年16岁的李伦进了炮兵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华东野战军,成了粟裕手下的一名炮兵干部,他从不跟别人说自己是谁的儿子,就像个普通士兵一样在基层摸爬滚打。 济南战役时,李伦指挥炮兵团攻坚,打得相当漂亮,淮海战场上,他带着部队在碾庄、陈官庄顶着敌人炮火死守阵地,渡江战役中,面对英国军舰“紫石英”号的挑衅,他果断下令开炮还击。 但就是这份低调,埋下了误会的种子,李伦觉得战场上随时可能没命,不想让家里人整天提心吊胆,索性三年没往家里寄过一封信。 李克农是搞情报的,太清楚“音信全无”在战争年代意味着什么,一开始还能安慰自己孩子忙,可一年、两年、三年过去,连个字都没有,这让他怎么不往最坏处想。 他打听过,知道儿子在三野,但具体在哪个部队、什么职务,一概不知,三年时间里,淮海、渡江这些大战役打下来,伤亡数字摆在那儿,李克农越想越不对劲,最后实在憋不住了,才会有街头拦车那一幕。 粟裕听明白情况后,当场就给特种兵纵队司令陈锐霆打电话,陈锐霆接到电话也吃了一惊:“什么?李营长是李克农的儿子?我真不知道!” 很快李伦接到了上级命令,立刻给家里写信,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孝心”办了蠢事,赶紧写了封长信,把三年来的经历详详细细说了一遍。 信送到李克农手里时,他一个人在房间里反复看了好几遍,这位见过无数大场面的情报首长,此刻眼眶有些发红。 李伦后来被授予中将军衔,在总后勤部一干就是几十年,主抓军队现代化后勤建设,而那次父子之间因为“报喜不报忧”产生的误会,也成了他们之间从不对外人提起的往事。 这个故事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一个是担心儿子安危却三年得不到消息的父亲,一个是怕家人担忧而主动切断联系的儿子,他们用各自的方式爱着对方,却因为同样的爱产生了误解。 网友们感慨万千: “看得鼻子一酸,革命先辈真的太不容易了,为了国家真的牺牲了太多家庭温暖。”   “李伦这才是真正的红色二代,不拼爹只拼命,现在有些人真该学学!”   “心疼李克农,一个搞情报的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却被儿子一封信难倒了,这就是父爱啊。”   “粟裕将军这电话打得没毛病!部队确实应该多关心官兵的家庭联系问题,现在也是!”   “三年不写信也太狠了,再忙也能写个平安啊!不过想想当年的战争环境,又能理解。”   “这才是真正的将门虎子!李伦后来成中将真是实至名归,不是靠爹而是靠战功。”   “看完更理解为什么说他们是伟大的人,他们既是国家的脊梁,也是家庭的顶梁柱。”   大家怎么看待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144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