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名侦察员误入一间破旧牛棚,一名战士刚躺下,突然一阵疼痛,伸手往草堆里一探,碰到的竟是个圆滑冰冷的东西,没想到三人凭借此物立下奇功。[无辜笑] 3月第27军侦察班长齐进虎接到命令,潜入长江江心的黑沙洲岛,侦察国民党军火力部署,这个长约3公里的狭长沙洲,恰好卡在计划渡江的主要航道上。 齐进虎带上宋协义和王林芳两名战士,趁夜色划船登岛,三人花了五个晚上,把岛上12个碉堡、8个机枪阵地的位置全部标在自制地图上,连射击角度和火力间隙都记得一清二楚。 3月27日夜里准备撤离时,接应的小船被敌军哨兵发现,江面上枪声大作,接应船只中弹后紧急撤回北岸,三人眼睁睁看着唯一的退路消失在黑暗中。 岛上驻扎着一个连的守军,三人只能白天藏在芦苇荡里,靠吃野菜和苇根充饥,十几天后,随身带的五斤炒面吃完了,王林芳因低血糖两次昏倒在苇丛中,宋协义开始发烧,嘴唇全是裂口。 4月2日晚上下大雨,三人摸到岛南端一个废弃牛棚避雨,宋协义躺在草堆上翻身时,摸到一个埋在草下的圆形木盆,直径大约150厘米,是农户用来洗衣服的那种。 木盆底部有三道裂缝,最长的一道有20厘米,但对困在孤岛上的三人来说,这就是活命的希望,他们撕下衣服内衬,和着芦苇絮、黄泥,把裂缝一点点糊严实。 为了测试木盆能否承重,三人把它抬到岛中央的水塘里试验,第一次三个人刚坐进去就翻了,第二次划出不到两米又翻,他们调整坐姿,摸索出一个人蹲在盆中央掌舵、两人分坐两侧划水的办法,勉强能保持平衡。 4月6日夜里江面刮起东南风,这种风向会把漂流物吹向北岸,三人决定当晚行动,他们把装情报的油纸包缝在贴身衣服里,将木盆抬到背风的江湾处下水。 木盆刚离岸,渗进来的水就没过脚背,王林芳用半个葫芦瓢不停往外舀,齐进虎和宋协义用木板当桨划,江面风浪比水塘大得多,木盆像树叶一样晃荡,几次差点侧翻。 划到江心时,裂缝处的泥浆被水泡松,渗水速度加快,三人轮换着舀水,手臂酸得抬不起来也不敢停,凌晨3点多眼看快到北岸了,木盆底部突然“咔嚓”一声,整个散开。 三人落水后死死抓住最大的一块木板,顺着水流往岸边游,齐进虎体力最好,先游上岸,再把另外两人拉上来,上岸后三人瘫在江滩上,缓了十几分钟才能站起来走路。 天亮前他们赶到27军指挥部,军长聂凤智展开那张皱巴巴的地图,发现敌军把12门火炮、23挺重机枪集中部署在原定的主渡江点正面,而侧翼防守相对薄弱。 军部立即调整作战方案,把主攻方向向东平移800米,避开敌军火力最密集的区域。 4月20日晚8点,渡江战役打响,27军从黑沙洲东侧水域突破,登陆后迅速向纵深推进,岛上守军发现解放军从侧后方向杀来,阵脚大乱,不到三小时就被全歼。 这次侦察为27军减少了至少300人的伤亡,战后统计如果按原方案从正面强攻,首批登陆部队伤亡率会超过40%。 齐进虎三人被授予“侦察英雄”称号,那个救命木盆被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70多年过去,这个直径150厘米、边缘磨损严重的木盆仍陈列在军博二楼,展柜上标注着“国家一级文物”。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三个侦察兵真是智勇双全!用木盆渡长江,这胆识和智慧绝了!现代人划个船都怕,他们用破木盆就敢横渡天险,佩服!”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把情报看得比命还重,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这种信仰,但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的先辈创造了奇迹。” “历史课本应该多讲这种真实故事!比生硬的数字和日期生动多了,让学生们知道胜利来之不易,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 “牛棚里捡到木盆这段简直像天意!有时候绝境中真的会出现转机,但首先要有不放弃的勇气,这个故事既是历史,也给人生活启示。” “我仔细研究过渡江战役,这份情报确实关键,敌军当时在黑沙洲布置了密集炮阵,如果没有侦察兵冒死获取情报,主力部队强攻伤亡会很大。” “建议拍成电影!比很多虚构的战争片都精彩。真实的故事最有力量,特别是木盆练习那段,又心酸又励志。” “想到现在军事科技这么发达,无人机卫星啥都有,但当年侦察兵就靠两条腿、一双眼睛和不怕死的精神,真是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向年轻人介绍这个“木盆渡江”的故事,你会怎么说?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