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岁邱震海教授也曾说:“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当美国对华为发起芯片断供时,多数人聚焦于技术封锁的“卡脖子”之痛,而中微公司董事长、物理博士尹志尧的一句“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却撕开了全球芯片竞争的核心维度。 63岁的邱震海教授更犀利点出差距本质:“中国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 这两番话,让人们意识到,比起短期的芯片断供,长期的人才格局失衡,才是中国芯片产业更需突破的难关。 美国芯片产业的领先,从来不是单靠技术积累,而是源于“全球揽才”的底层逻辑。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数据显示,在获得美国工程类博士学位的外国人中,中国大陆学生占比常年居高不下,部分年份甚至接近五成。 在硅谷,华人更是撑起了众多半导体公司的研发管理核心,媒体多次报道,部分美国芯片企业若失去华人技术团队,日常运转都会陷入停滞。 这种“从70亿人中筛选人才”的模式,不仅带来了人才多样性,更让创新思路碰撞出更多可能,成为美国稳住芯片行业龙头地位的关键支撑。 反观中国,尽管14亿人口基数带来了人才潜力,2022年芯片从业者已达60.2万人,是美国同期的两倍多。 然而人才结构的短板却十分突出:初级人员占比44%,高级人才仅16%,特级人才不足4%。更严峻的是,高端人才缺口还在扩大。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预测,到2025年中国芯片人才缺口将突破30万,仅上海一地的缺口就达十万量级。 更棘手的是,芯片人才的培养周期长、要求高:一个合格的工艺整合工程师,既要精通设计、制造、材料等多领域知识,还需多年产线实操经验。 而国内高校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实战历练”,像青岛某半导体企业招聘资深工程师时,明确要求博士学历加IGBT经验,这类复合型人才短期内难以批量培养。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通过《芯片法案》加码人才封锁:一边拿出132亿美元投入研发与人才培训,用移民政策留住国际人才。 一边限制高端人才流动,甚至给中国留学生学习芯片相关专业设置门槛。中国台湾地区也通过专项条例每年培养四百名硕博士补充产业缺口,全球人才竞争愈发激烈。 不过,中国已开始系统性补短板。从国家层面成立“大基金”支持本土芯片企业,到清华、复旦等高校扩招芯片相关专业。 从上海组建产教融合联盟,推动高校与长三角企业开展“住企联合培养”,到地方政府优化政策,上海为研发人员提供专项奖励。 2024年芯片行业博士平均薪酬达56万,十年经验的博士更是能拿到百万年薪,每一步都在朝着“激活14亿人人才潜力”的方向迈进。 未来的芯片竞争,本质是人才培养与吸引能力的竞争。中国若能持续优化人才环境,既做好本土人才的“实战化”培养,又逐步搭建起吸引全球人才的平台。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源: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岁邱震海教授也曾说:“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海峡导报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
湖锦行
2025-10-07 11:22:33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