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山东青岛,女子买了一辆特斯拉,交付手续办到一半,车门突然被一男子撞毁,女子头大了,车子还没到手就变事故车,她要求要么退钱、要么换新车,系统显示已完成交付,而且保险已生成,车子是你的了,你得提走,女子气不过找媒体,结局令人唏嘘。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9月的青岛,海风裹着初秋的清爽,孙女士揣着两年积蓄走进特斯拉交付中心时,眼里满是期待. 她盼了许久的Model Y就停在不远处,珍珠白的车漆映着阳光,连内饰的缝线都透着崭新的质感,满心都是中秋开新车带家人出行的憧憬。 按照交付流程,她先跟着销售顾问逐项验车,从车漆到轮胎纹路,每一处都仔细确认无误;接着刷完26万余元的全款,又在APP上完成保险投保。 就差最后两个步骤:签署交付确认单、领取车钥匙,可就在她低头核对合同上车辆识别码的几分钟里,一阵尖锐的金属碰撞声突然划破大厅。 孙女士抬头冲出去,眼前的景象让她心一沉:另一位刚提完车的孙先生,没等工作人员引导就匆忙启动车辆,操作失误下,车子径直撞向了她的新车。 右后车门已经严重变形,门框扭成了不规则的弧度,玻璃边缘还沾着细碎的漆渣,连基本闭合都做不到,新车还没真正属于自己,就成了“事故车”。 她第一时间找4S店沟通,理由很明确:钥匙还在店员抽屉里,交付文件也没签字,自己连车辆控制权都没有,怎么算“已经交付”? 可工作人员打开系统界面,指着“交付完成”的标识解释,保险已生效,从流程上车辆已归属她,建议提车后走保险维修。 其实这场纠纷的核心,在于“交付”的定义从来不是系统里的一个按钮。《民法典》早已明确,标的物交付前,损毁风险由出卖人承担。 传统汽车交付必须走完“验车—签确认单—交钥匙”三步,少一步都不算法律意义上的完整交付。孙女士连车都开不走,何谈“交付完成”? 更不用说,交付中心将未交接完的车辆停在公共通行区域,既无警示标识,也无专人看管,面对提车高峰的车流,本身就存在管理疏漏。 后来媒体介入协调,特斯拉总部很快给出了解决方案:要么选择走保险维修,同时赠送3年车辆延保;要么加价1万元换购同配置新车,等待周期约25天。 孙女士虽然还在权衡,但事情没有陷入无休止的争执,而是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推进,这让原本焦虑的她多了几分安心。 毕竟,消费者买的不只是一辆车,更是“新车到手”的安心与踏实。 对消费者而言,提车时也不妨多份细致,每一步流程都确认清楚,重要环节拍个照留证,遇到问题时理性沟通,既不盲目妥协,也不激化矛盾。 说到底,消费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商家多一份对“细节”的把控,少一点对“流程”的刻板依赖。 消费者多一份对“规则”的了解,少一点对“纠纷”的焦虑,就能在意外来临时,跳出“谁对谁错”的纠结,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像那辆被撞的新车,最终能通过合理方案修复或更换,而这份“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远比争论责任归属更能让人感受到消费中的温暖与安心。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源:《生活帮》
这辆特斯拉有点意思!像啥大家说说!
【8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