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以575票当选新中国主席,距离“满票”仅缺一票,周总理找到毛主席,请示他是否将少的那一票当做废票,毛主席回答:“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没有关系。” 9月的中南海怀仁堂,到处都是喜庆又庄重的气氛,这不是普通的聚会,是决定新中国未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那时大家不光定了国旗国歌,商量了建国的大规矩,还有件顶重要的事:选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主席。 谁能当这个主席?不用猜,大家心里早就有了谱,肯定是毛泽东。 从长征到抗战,从打蒋介石到解放全中国,他领着老百姓走出了苦日子,这份功劳,没人能比。 筹备会的人按提前商量好的候选人名单印了选票,576位代表拿着选票,都特别认真地画了圈,监票的人全程盯着,生怕出半点差错。 可计票的时候,工作人员却慌了神,数了一遍又一遍,毛主席的票数总比总票数少一票。 这事儿太意外了,谁都以为会是全票当选,怎么偏偏少了一票?有想磨,会不会是哪个代表手忙脚乱忘了画票?要是把这票算成废票,毛主席不就全票了? 可没人敢这么做,毕竟选举是大事,得按规矩来。 工作人员赶紧找周总理汇报,周总理也不敢做主,又去跟毛主席说。 没想到毛主席听了,特别平静地说:“代表们愿意选我是心意,不愿意选也是权利,少一票没什么大不了。” 后来会议主持人宣布毛主席当选时,全场人都站起来鼓掌欢呼,那声音响了好几分钟,而那“缺的一票”,反倒成了这次选举里最让人记牢的细节。 放在以前,不管是旧社会的官场还是别的地方,“全票当选”总被当成有面子、有权威的象征,哪怕是做样子也要凑齐。 可新中国刚成立,就没走这个老路,不光没把这张弃权票藏起来,还实实在在认了“少一票”的结果。 这不是不在乎票数,是在乎“民主”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民主不是所有人都得一样,不是只能说好听的,要是连不同想法都容不下,那民主不就成了摆给人看的架子? 《共同纲领》里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话不是空的,这“一票之差”就是最好的证明: 老百姓选出来的代表,真能按自己的想法投票,哪怕是对最高领导人,也有说“不”或者“再想想”的权利。 有人说毛主席这是胸怀大,可往深了想,这不止是个人胸怀的事,是共产党给新中国立的规矩:权力是人民给的,就得听人民的。 毛主席常说“中国的事务得中国人自己做主”,这“做主”不只是选谁当主席,还包括选的时候能凭着良心投,不用怕得罪人,不用看别人脸色。 要是为了“全票”把那票改成废票,看似好看,可老百姓心里会想:原来这选举也是走个过场?那新政权和以前的旧社会又有啥不一样? 所以毛主席才说“缺一票没关系”,他在乎的不是自己有没有全票的名声,是新政权能不能守住“人民当家作主”的根。 后来政府里不光有共产党人,还有宋庆龄、张澜这些民主人士当副主席,也正是这个道理: 新中国要团结所有能团结的人,不管你以前是做什么的,只要为老百姓好,都能坐在一起商量。 这“一票之差”看着是件小事,可对新中国来说,比一百个“全票”都金贵。 它给新中国的民主定了个调子:真民主不怕有不同声音,真权力敢听老百姓的实话。 从那以后,不管是后来的人民代表大会,还是各种协商会议,都照着这个路子走,不是追求表面上的一致,而是要把不同人的想法拢到一起,找到对老百姓最有利的办法。 现在咱们常说“民主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其实七十多年前,这“一票之差”就已经把这个道理说透了:民主不是装饰品,是让老百姓真能当家里人的规矩。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场面最让人难忘,反倒是这些透着实在的小细节,能让咱们看清一个国家的初心。 那“缺失的一票”,从来不是什么遗憾,而是新中国民主路上最亮的一块里程碑,它告诉所有人,咱们的国家,是真把“人民”两个字刻在骨子里的。
清政府当年为什么拒绝工业化?满清政府当年有个死穴,始终无法解决:中国强大了,那就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