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高铁选择日本人建设,建成后让泰国欲哭无泪。这就是中国速度!这才是日本速度!中日双方在泰国高铁修建上的较量终于伴随泰国内阁批准中泰高铁二期工程而真正落下帷幕。当然,虽然仍存一定可能性日本弯道超车,可就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的现状来看,日本除非寻求外力支持和帮助,否则将无法做到赶上我国。 泰国高铁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想想看,一个国家想建高铁,本来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结果因为选了谁来干活儿,就闹出这么多弯弯绕绕。咱们先捋捋背景吧。泰国从2010年代初就开始琢磨高铁计划,那时候经济腾飞,旅游业火热,曼谷到清迈、北部那些地方,路远车堵,民众怨声载道。政府一拍脑门儿,决定上高铁项目,分两条主线:一条是东北方向,曼谷到呵叻再到廊开,接上中老铁路直通中国;另一条是北部,曼谷到清迈,串起旅游热点。结果呢,中日两家都来抢活儿,中国主攻东北线,日本盯上北部线。2015年招标时,日本方案中标北部,技术牛是牛,但报价高得离谱,进度还慢吞吞。中国方案拿下东北线,成本低、速度快,本地支持强。这两家一比,高下立判,可现实往往不那么简单。 先说日本那条北部高铁,曼谷到清迈,全长670公里,本来计划用新干线技术,最高时速250公里。2015年泰国政府签了备忘录,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派人勘测,设计报告一拖再拖。预算呢?初步估算4200亿泰铢,相当于泰国一年的基建花销大头。泰国财政紧巴巴,公共债务高企,这笔钱一砸下去,贷款利息就够呛。结果呢,项目从2016年谈起,到2025年了,还在纸上画饼。可行性研究批了,环境评估过了,但资金呢?日本说ODA援助加贷款,可泰国要自己扛大头,投资者一看回报率低——每天乘客预测才1万出头,旅游旺季也撑不起——就打退堂鼓。2023年报告显示,经济回报率17.3%,听起来不错,可实际操作,站点设计一改再改,压缩站点省钱,日本那边坚持原方案,邮件来往堆成山。2025年上半年,泰国交通部开会讨论,日本大使馆来访,谈合作框架,可乘客预测还得重估,资金缺口2000多亿泰铢。项目就这样卡着,10年过去,工地影子都没见着。泰国人上网吐槽,说这高铁建得比乌龟爬还慢,日本网民自己都尴尬,承认在国际上执行力跟不上。 你说这为啥?日本高铁在家门口牛,Shinkansen跑了几十年,安全记录亮瞎眼。可一出国门,问题就出来了。成本高,因为技术转移少,设备全进口,泰国学不会自己维护,得靠日本人年年飞过去。进度慢,一步一个脚印,稳是稳,但泰国急着要成果,民众等不了。东南亚其他项目,日本也吃过亏,比如越南高铁,谈了几年黄了。泰国北部线现在烂尾迹象明显,政府内部文件显示,2025年9月还得找新资金来源,要不就搁置。想想泰国纳税人,那笔800亿泰铢扔水里,涟漪都没起,欲哭无泪不是白说的。国际上,这事儿也敲打人:技术先进不等于项目落地,执行力和成本控制才王道。日本想弯道超车?除非拉美国或欧盟进来分担,可地缘政治一搅和,更乱套。 再看中国东北线,中泰高铁,曼谷到廊开,全长606公里,分两期。一期曼谷到呵叻,251公里,2017年12月破土,预算1790亿泰铢。进度呢?2025年6月,土建完成43.79%,桥墩梁体基本就位,预计2028年试运行。雨季延误有过,2021年积水淹工地,2022年底只到15%,但中国团队加派人手,泰国技工培训上千,问题处理及时。二期呵叻到廊开,357公里,2025年2月4日内阁批准,总投3413亿泰铢,预计2030年通车。线路接中老铁路,从昆明到曼谷,车程从11小时缩到3小时,泰国水果蔬菜直达中国市场,贸易成本降30%。为什么这么顺?中国方案成本可控,技术成熟,带本地化支持。泰国铁路局SRT学着运营,设备部分国产,维护不愁。2025年5月,大城站设计调整,降高避世遗影响,征地预算120亿批了。整个项目15个合同,10个已开工,4个筹备中,只一个待定。泰国总理府声明,这不光是铁轨,还拉动沿线产业,旅游、物流全活络。 中日这两条线一比,就看出门道。中国高铁国际经验足,雅万高铁、埃塞俄比亚线,都按时交付。日本专注高端,但适应性差。泰国选日本北部,本想借技术升级,结果拖成这样;选中国东北,实打实推进。2025年,泰国加速基建,交通部计划57个新项目,投2630亿泰铢,高铁捷运优先。北部线若不找外援,难追上。泛亚铁路中线提速,中泰合作成标杆,云南报告说,2025年常态化开“澜湄快线+”,物流枢纽建起来。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想想:基础设施选对伙伴,多重要。泰国高铁,本是经济引擎,结果一条烂尾一条飞奔。国际竞争里,中国速度不是瞎吹,高效、可控,还带长远价值。日本速度稳,但国际市场得变变模式。泰国人盼着东北线早通,北部线呢?希望别再等10年。长远看,这拉动泰国GDP,沿线就业上万,贸易额翻番。中国高铁走出去,认可度高,日本得反思。
又一次,中国做了日本最不想看到的事!日本官方又急又恼:这次不承认“日本专属经济
【20评论】【15点赞】